中藥學堂 動物類生藥:斑蝥(一) ◎文/藥師林大楨 斑蝥(Cantharis)(英:Spanish fly,日:カンタリス)其名稱之語源:cantharis是斑蝥的希臘語。4斑蝥以「班苗」之名收載在《神農本草經》的下品,《神農本草經》曰:「班貓:味辛、寒。主寒熱,鬼注蠱毒,鼠瘻惡創,疽蝕死肌,破石癃。一名龍尾。生川谷。」1《名醫別錄》的下品亦收載有斑蝥,《名醫別錄》曰:「斑貓:有毒。主治疥癬,血積。傷人肌,墮胎。生河東。八月取,陰乾。馬刀為之使,畏巴豆、丹參、空青,惡膚青。」2而《日華子本草》亦收載有斑蝥,《日華子本草》曰: 「班貓,惡豆花。療淋疾,傅惡瘡瘻爛。入藥除翼足,熟炒用,生即吐瀉人。」3 斑蝥基源是鞘翅目(Coleoptera)地膽科(Meloidae)動物豆斑蝥(Epicauta gorhami Marseul)(日本產) 4,南方大斑蝥(Mylabris phalerata Pallas)、黃黑小斑蝥(M. cichorii L)(中國產) 5的乾燥蟲體。 中國主產於安徽、河南、貴州、湖南、廣西等地。斑蝥的採集,依據難波恒雄教授的書說:一般是在7~9月,在野生的大豆育生地中進行。在早晨斑蝥的蟲體上的霧水尚未乾,斑蝥飛翔困難時捕捉之。但因人的皮膚接觸到蟲體會起泡,故應該戴上手套,或是用竹製的鉗子捕捉採取之。在捕捉採取斑蝥昆蟲後,用熱水殺死,並用日晒即可。修治時,用糯米2斤在鍋中加熱,並將糯米先在鍋中炒到冒出煙來,加入斑蝥100斤輕輕的炒動,取出,去掉斑蝥的翅膀和腳即可。6 (待續) 參考資料: 1.《神農本草經》:清‧孫星衍、孫馮翼同輯。蕭天石主編。自由出版社出版(台北縣新店市)。第253頁。 2.《名醫別錄(輯校本)》:梁‧陶弘景輯,尚志鈞輯校。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北京市)。第299頁。 3.《日華子本草(輯校本)》:五代‧吳越日華子集,尚志鈞輯釋。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合肥市)。第188頁。 4.《新訂生藥學》:野呂征男、荻原幸夫、木村孟淳編集,林大楨編譯。日本東京南江堂株式會社授權,台北文光圖書有限公司代理翻譯版權出版發行。第268頁。 5.《生藥學概論(改訂第3版)》:難波恒雄著、津田喜典編集。日本東京南江堂株式會社發行。第354頁。 6.《原色和漢藥圖鑑(下)》:難波恒雄著。日本大阪保育社株式會社發行。下冊,第336頁。 (本文作者為日本私立第一藥科大學藥學士、 日本國立九州大學藥學博士。藥師、教授、 研究所所長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