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01

114 / 3. 10~ 3. 16

焦點

AI虛擬藥師可行?北市公會法律剖析

 

↑臺北市藥師公會與台灣醫事法律學會聯合舉辦論壇。




◎文/藥師田謹睿


隨著人工智慧(AI)技術的迅速發展,虛擬人物逐漸成為網路上的新興現象。其中部分虛擬人物以醫事人員的身份出現,可能導致民眾誤以為其具備真實的專業資格與執業能力。臺北市藥師公會與台灣醫事法律學會聯合舉辦論壇,邀請律師郭廷濠、黃鈺媖共同剖析「AI浪潮下虛擬醫事人員的責任」。


醫事人員名稱使用的法律規範


根據《藥師法》第5條第2項規定:「非領有藥師證書者,不得使用藥師名稱。」此條文清楚界定僅有通過國家考試並持有合法藥師證書的個人,才能以「藥師」自居。同樣規範也適用於其他醫事人員,例如《醫師法》第7-2條第1項、《護理人員法》第7條第1項等。


這些法律旨在保護民眾健康,避免未具資格者利用專業名義誤導民眾或提供錯誤資訊,從而造成潛在的健康風險。特別是在虛擬醫事人員的情境中,法律規範的適用性顯得尤為重要。


違反法律的責任


1.行政責任

未依法持有醫事人員證書卻擅自使用相關名稱者,依法可處行政罰款。


2.民事責任


若虛擬醫事人員提供的資訊造成民眾實際損害,虛擬醫事人員開發者或控制者可能需依《民法》承擔侵權損害賠償責任。例如,若虛擬藥師提供錯誤用藥建議導致健康問題,受害者可依法請求賠償。


3.刑事責任


情節嚴重者,可能涉及詐欺或其他刑事犯罪。例如,若虛擬人物宣稱具備專業資格並誇大療效,可能構成《刑法》上的詐欺罪。同時,若涉及虛假廣告或違規推廣,虛擬人物控制者亦可能面臨行政處分。


結語


在AI技術加速滲透的時代,虛擬醫事人員的使用亟需受到法律與道德的雙重規範。持有合法證書者方能自稱醫事人員,這是保障民眾健康安全的底線。對於醫事人員身分的辨識,民眾應保持警惕,並善用政府提供的查詢工具。若發現虛假宣稱或違法行為,應即時檢舉以維護自身權益。


政府方面應強化法規的執行力,並針對虛擬醫事人員現象進行前瞻性管理。相關產業業者亦需自律,確保AI技術的應用符合法規與社會期待。


(本文作者為臺北市藥師公會法規委員會主委)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