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台中記者劉宇琦
報載衛福部中醫藥司長蘇奕彰直言:「中藥產業若失去專業人才,將是台灣很大的危機!」此言不虛,但自民國97年中醫師檢定考試廢止至今,十多年過去了,主管單位迄今卻未有令各方信服的處置辦法,現在腹中孕藏呼之欲出的方案,也勢必又將引起各方騷動!
論者總以中藥相關人才「缺很大」為題發揮,但實況真是如此嗎?事實上具有中藥專業的藥師並不在少數,假設衛福部願意即刻推動中醫醫藥分業,藥師公會想必也不會以中藥相關人才「缺很大」推諉塞責,甚至必定傾力配合政策!
所以所謂「缺很大」的部分在於中藥房,更精確的說是「有繼承需求的中藥房」。與上述同篇報導指出:「衛福部統計,全台中藥商如今平均年齡已超過60歲,中藥行數量更從2005年超過1萬3,000多家,2023年全台僅剩7,637家。」我們不妨思考,何以眾多具有資格的藥師不願投入中藥局市場?其實答案只有一個「市場需求不足」!全民健康保險自1995年開始實施,健保之後中醫藥亦納入給付,民眾多了濃縮中藥的選擇,不必再自掏腰包到中藥房購買中藥,因此中藥房客源勢必縮減,以時間序列推算,中藥行業自2005年起逐步萎縮並不令人意外。再者,民眾消費習慣已經改變,老一輩人總愛泡泡藥酒、吃補、燉補,現代年輕人已不時興這一套,諸位不妨捫心自問,自己有多久沒有踏進中藥房?身邊的年輕人又有幾個曾經踏進中藥房?當客源消失了,從業者勢必跟著消失,這是市場的機制,又豈是人力可以強挽?民國40、50年代「助產士」相當興盛,「助產所」林立,大部分新生兒都是透過產婆的雙手接引到世界來的,但70年代開始,已經全面由婦產科醫師取代,「助產所」至今已近乎絕跡!試問,沒有產婦光顧,政府開放更多人取得助產士資格能夠讓「助產所」榮景重現嗎?
「中藥產業若失去專業人才,確實是台灣很大的危機!」但危機出現在何處?常見的說法是傳統技藝即將失傳。然而,中藥最核心的技藝不外乎鑑別與炮製,鑑別方面相較於傳統五官鑑別,現今其實更倚重科學鑑別法;至於炮製方面,試問中藥實施GMP之後,還有多少藥品炮製作業是在中藥房完成?以現今環境去要求中藥房像古早一樣去炮製各種藥材,是相當不切實際的想像。
另一層危機則是關於臨床應用,因為健保中西藥皆有給付,台灣人中西藥併用的現象不在少數,加上中藥保健品則人數更為可觀,因此中藥的臨床應用確實需要專業人才。然而這一部分恰好正是最不應該另立中藥師或開放中藥房的區塊!
我們不妨回到「人」的角度思考,前藥政處長王惠珀曾經說過「身體只有一個,不會分中藥、西藥」中藥、西藥是為行政管理方便而劃分,目的都在治病,當民眾同時使用中藥、西藥,民眾的肚子並不會有兩個胃、兩條腸子分別處理中西藥!因此政府要做的應該是強化藥師的中西藥統合知識,台灣有獨步全球的健保資料庫,應該嘗試進行中西藥交互作用分析,建立權威性的中西藥交互作用資料庫,讓藥師運用來為民眾的中西藥併用習慣把關,甚至向全世界輸出台灣的中西藥整合成果,而不是把中西藥分化得更徹底。否則試問,當民眾同時使用中西藥時,交互作用問題是該請教藥師或中藥房(師)或自求多福?
據上述,筆者以為中藥人才其實可以從臨床與製造兩方面思考,臨床方面仍應整合在藥師身上,生產、鑑識、製造方面現在大多落在藥廠與供應商端,人才培育則可以實際需求規畫思考。
回首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