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學堂 栝樓(一) ◎文╱ 藥師楊宗穎 一、前言 時序入秋,清晨和向晚時的氣溫已經能讓人感受到些許涼意,大地將迎來豐收的金色十月。這個季節若到北部中海拔山區踏青,在森林邊緣或開闊草地有機會見到臺灣本土的栝樓屬植物正開花結果,當果實成熟的時候,橙黃色圓滾滾的果實外形似一個個小南瓜吊在藤蔓上,那景色像是大自然親手為森林裝上聖誕樹裝飾,充滿節慶氛圍。栝樓是一種藤本植物,葉子深裂,乍看頗像西瓜葉,藤上有分叉捲鬚。而栝樓屬植物的花很特別,開白色花,花瓣的末端呈流蘇狀花邊,像皇帝的冠冕一樣,在綠葉襯托下,花朵顯得格外美麗,但是因為開花的時間都在夜晚時分,要想見到真正完全開放的花機會不多。 二、典籍記載4 1.別稱 栝樓,又名野葫蘆,吊瓜,中國今以瓜蔞二字作為其藥材名,味甘性寒。栝樓一詞最早出現於《詩經》,全植物皆可入藥,各部位都有其功效。《詩經・豳風・東山》所言「果臝(ㄌㄨㄛ)之實,亦施于宇」,描寫栝樓藤上結了瓜,一個個橘黃色的栝樓果實蔓生於屋簷上。詩句中的果臝又名「地樓」、「天瓜」,果實名「黃瓜」,即今之栝樓。古人對栝樓的生長觀察得相當詳細,如《爾雅正義》云:「栝樓四月生苗,引藤蔓長,及秋而華,厥色淺黃,秋末成實,下垂如拳,或長而銳,或小而圓。」 至於栝樓名稱的演變,在《本草綱目》可見記載,李時珍在書中寫道:「栝樓,即果臝二字音轉也,亦作𦸈𧁾,後人又轉為瓜蔞,愈轉愈失其真矣。」所以栝樓、瓜蔞是果臝一詞隨著方音差異或意義分化,使得字音產生變化,從而在書寫上變換字形所產生的現象。本品青時如瓜,黃時如熟柿,故亦名柿瓜。 栝樓在古代是一種藥食兩用植物,取食部分為塊根。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寫道:「其根作粉,潔白如雪,故謂之天花粉……其根直下生,年久者長數尺,秋後掘者結實有粉。」從塊根提取出來的澱粉色白如雪,故得名「天花粉」,可用來製作燒餅、煎餅,還可切細做麵條、煮成粥,「採栝樓穰煮粥食,極甘」。 (待續) 參考資料 1.臺灣中藥典第四版。行政院衛生福利部編印,2021;239-41。 2.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 2020年版。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一部;57,116-18。 3.張賢哲、蔡貴花。中藥炮製學。臺中市,中國醫藥學院出版,1995。 4.陳夢雷。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草木典/第151卷。 (本文作者為彰化基督教醫院中醫藥局藥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