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學堂 龍膽瀉肝湯飲片品質管理於臨床中藥藥事照護的評估(一) ◎文/指導藥師廖培伶、藥學實習生林翰煒、楊乃臻、周乃欣 一、前言: 中醫現今使用的龍膽瀉肝湯出自清代《醫方集解》(李東垣方)1.2,方中龍膽草(酒炒)、黃芩(炒)、梔子(酒炒)(打碎)、澤瀉(鹽製)、(川)木通、車前子(包煎)、當歸身(酒洗)、生地黃(酒炒)、柴胡、甘草(生用) ,原書未著單味藥用量,但台灣中藥典第四版公告標準方組成,比例為龍膽 4、黃芩 2、山梔子 2、澤瀉 4、木 通 2、車前子 2、當歸 2、生地黃 2、柴 胡 4、甘草 2(一日飲片量26公克)2。君藥為龍膽草,大苦大寒,取其瀉肝膽實火,除下焦濕熱之效;臣藥為黃芩及梔子,取其苦寒瀉火,燥濕清熱之效,加強君藥瀉火除濕之力;佐藥為木通、澤瀉、車前子,取其清熱瀉火利濕之效,將濕熱利導下行,從水道而去,加上當歸、生地,取其補血養肝、防苦寒傷陰之效,方中大量苦燥之品,容易傷及肝陰,肝體陰用陽,陰血為本,配伍當歸生地補養陰血,以強肝體,防止苦燥藥物損傷肝陰,調節方中苦燥滲利傷陰之諸藥,使邪去而陰血不傷;使藥為柴胡,取其疏達肝膽之氣、引藥歸經之效,加上甘草,取其調和諸藥、護胃安中。本方的配伍特點是瀉中有補,利中有滋,降中寓升,祛邪而不傷正,瀉火而不伐胃,使火降熱清,濕濁得利。臨床應用以口苦溺赤、舌紅苔黃或黃膩,脈弦數或滑為辨證要點3。 二、龍膽瀉肝湯於帶狀皰疹的臨床運用: 帶狀皰疹,古籍俗稱纏腰火丹、蛇丹、蛇串瘡等,如《醫宗金鑑.外科心法》所載:此證有乾濕不同,紅黃之異,皆如累累珠形,乾者色紅赤,形如雲片,上起風粟,作癢發熱,此屬肝心二經風火,治宜龍膽瀉肝湯。台灣臨床常見肝膽實熱之證型,於局部皮損可見鮮紅、水腫之狀,於水疱疱壁可見緊繃之狀4、於舌苔可見薄黃或黃厚之狀,也可見口苦咽乾、小便短赤之症,用龍膽瀉肝湯加減,取其清熱利濕、解毒止痛之效。 (待續) 參考資料: 1.吳重廷、許堯欽。從中醫典籍看龍膽瀉肝湯的方源追溯與臨床應用紀錄。TJ TCM.22(2) : 55-62, 2019。 2.衛生福利部。台灣中藥典第四版。龍膽瀉肝湯;P119。 3.香港浸會大學中藥方劑圖像數據庫。龍膽瀉肝湯。 4.張嘉富。龍膽瀉肝湯在帶狀皰疹之應用研究。藥師週刊第1838期;2013。 (本文指導藥師為三軍總醫院臨床藥學部中藥局藥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