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26

112 / 8. 28~ 9. 3

藥聞

沙門氏菌 隱藏在美食下的殺手

 

 

 


◎文/藥師吳紹祺、江吉文


沙門氏菌在國內一般指非傷寒沙門氏菌(nontyphoidal salmonella)是革蘭氏陰性細菌,可能存在於食物、水源、動物和環境中,並且可能引起人類的食物中毒。它是一個重要的食安議題,尤其在夏季高溫時更需要特別注意。


近期發生兩起食安事件,分別是在今年7月的高雄老字號冰店食物中毒案及8月的中壢忠貞市場越南法國麵包食物中毒案,造成多人送醫治療,而沙門氏菌可能就是引發食物中毒的原因之一。這種細菌可以在不正確處理、儲存或烹飪的食物中繁殖,並在食用後引起腸胃炎、菌血症或局部性感染。


人體誤食沙門氏菌後12~48小時開始,可能出現噁心、嘔吐、腹痛、腹瀉、寒顫、發燒等症狀。可以通過血液、糞便或部位標本培養進行診斷。由於抗生素不會縮短症狀持續時間,實際上可能還會延長恢復期的持續時間,因此不會常規用於治療無併發症的非傷寒沙門氏菌腸胃炎。目前的建議是,抗生素應留給病情嚴重或侵襲性疾病高風險的患者,例如:新生兒(小於3個月)、大於50歲以上的長者、器官移植患者、血液腫瘤患者、HIV感染者、有人造植入物(人工血管、人工心臟瓣膜、人工關節等)的病人、以及鐮刀型貧血患者。若出現持續性高燒、疑似菌血症或腸道外感染的情況,則應接受抗生素治療。經驗性治療首選為quinolone、macrolide和third-generation cephalosporin類抗生素,以避免病情惡化或發展成更嚴重的感染。


由於大部分中毒的原因是食物來源遭受污染,而一般民眾或店家在準備食物時,可以遵循以下六要項,以遠離沙門氏菌中毒的威脅:


1. 確實洗手:調理餐食前後、如廁後、餐食前、觸摸動物後,皆應確實洗手。


2. 充分加熱:食品應充分加熱(食品中心溫度應超過70℃),並立即食用。


3. 安全儲存:將生食和熟食分開儲存,避免交叉污染。生肉應該放在冰箱的底層,以防止血水滲漏污染其他食物。


4. 食材挑選:選購新鮮的食材,特別是肉類、家禽、海鮮等易受污染的食物。選擇正規可靠的商家購買食材。


5. 衛生環境:確保廚房和烹飪用具的衛生,定期清潔和消毒,避免細菌滋生。


6. 注意病徵:食品從業人員如有嘔吐、腹瀉或發燒等症狀,應儘速就醫,在未確定痊癒前,不得從事與食品接觸之工作。


非傷寒沙門氏菌引起的食物中毒是一個嚴重的健康問題,特別是對於幼兒、老年人和免疫系統較弱的人。因此,在食物處理和食品安全方面,需要格外小心謹慎,以避免沙門氏菌的傳播和感染。如果在食用食物後出現不適症狀,應該儘早尋求醫療協助,以確保得到適當的治療。此外,為了預防沙門氏菌引起的食物中毒,我們應該遵循食品安全措施,避免食物交叉污染,正確烹飪食物,並確保食材的新鮮度和衛生。


參考資料


1. 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https://www.cdc.gov/foodsafety/communication/salmonella-food.html。引用日期8/9/2023
2.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https://www.cdc.gov.tw/Disease/SubIndex/ 1eaJi1denSmW8L3FD2Bybw。引用日期8/10/2023
3. 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https://www.fda.gov.tw/tc/siteContent.aspx?sid=1942。引用日期8/10/2023
(本文作者為衛生福利部屏東醫院藥師)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