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羿楷
前言
牡蠣、石決明、珍珠母三者都是多基源貝殼類中藥材,牡蠣來源於牡蠣科、石決明來源於鮑科、珍珠母來源於蚌科或珍珠貝科動物;其中珍珠母是一類同時具有動物藥和礦物藥特性的臨床常用中藥,主產於亞洲沿海地區,為具有寧心安神、平肝潛陽、清肝明目、軟堅散結等功效之貝殼類動物藥材。蚌科或珍珠貝科這類貝類的動物,受到外來物刺激後,為了要自我保護,不斷分泌珍珠質逐漸形成珍珠,收採珍珠後,剩下來的貝殼內層晶亮且有金屬光澤的珍珠層即為珍珠母,和珍珠有相近的化學成分,都是來自自然界相當珍貴且特殊的藥材,因此市場上常有以多種蚌殼冒充,應小心辨識避免誤用,珍珠母品質以塊大、色白、有「珠光」者為佳。1、2
本草考證
珍珠原名真珠,珍珠母原名真珠母。根據歷代本草所述考證,古代本草曾將石決明與珍珠母相混淆,如《雷公炮炙論》在石決明條下云:「即是真珠母也。」《寶慶本草折衷》在石決明條下云:「天地間物有母,斯有子。真珠生於石決明之中,則石決明為母而真珠為子顯矣。」故雷公及艾氏皆言石決明是真珠母。另《本草圖經》在真珠條下言:「今出廉州(今廣西合浦),北海(即渤海)亦有之,生珠牡。珠牡,蚌類也。」《寶慶本草折衷》又在真珠條下言:「出珠之殼名真珠母。」《雷公炮炙論》成書於南北朝時期(420~589年),《本草圖經》成書於北宋嘉祐六年(1061年),《寶慶本草折衷》成書於南宋淳祐八年(1248年),可見珍珠母在古代本草記載中較為複雜並出現混淆。據現代對其品種進行考證的結果,真珠母一名始載本草應出自《雷公炮炙論》,而並非《中華本草》所注始見於《寶慶本草折衷》。3
中藥規範
台灣中藥典第三版對珍珠母並無規範,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20年版規範,珍珠母為蚌科動物三角帆蚌 Hyriopsis
cumingii(Lea)、褶紋冠蚌Cristariap1icata(Leach)或珍珠貝科動物馬氏珍珠貝Pteria
martensii(Dunker)等的貝殼。去肉、洗淨、乾燥。炮製法:去除雜質、打碎。性味與歸經:鹹,寒。歸心、肝經。功能與主治:平肝潛陽,安神定驚,明目退翳。用於頭痛眩暈,驚悸失眠,目赤翳障,視物昏花。用法與用量:10〜25g,先煎。4
(待續)
(本文作者為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藥劑部中藥科藥師)
回首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