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原理」就是依照體質和季節,來思考該選用什麼樣的中藥材套用在藥膳上的養生基本概念。
◎文╱台南記者黃大晉
固有成方的複方方劑,講究的是各藥材功效「君、臣、佐、使」間的搭配比例運用,單味中藥的藥性則談「寒、涼、溫、熱」,以中醫的角度來探究人體體質可分「寒、熱、虛、實」。藥膳的藥材選擇與配方比例調整,其實就是在這12個字之間來做變化運用。
有些藥師可能會將中藥的調配認為是一件很困難、很複雜的事,其實中藥的調配和西藥的處方藥調劑都有異曲同工之妙。如感冒的西藥處方箋,有發燒頭痛的,醫師會開Acetaminophen,有咳嗽的會開Dextromethorphan,腸胃科的處方箋,胃病較嚴重的,用的胃藥劑量會高一點,輕症就用劑量低的,再看糖尿病或高血壓的處方,單一種藥物控制效果不佳時,就會開2~3種藥物來協調搭配讓病情可以控制好。
藥膳食補的運用也是一樣,缺什麼、補什麼,要強化在哪一方面,哪一方面用的藥材比例就會高一點,也就形成「君藥」的概念。要調整藥膳味道,少量放的芳香藥材或甜味藥材就有點是「佐藥」的概念。
在體質、症狀與藥材藥性的選用對應上也是同樣的概念。熱性、實證的體質就像一塊燒紅的鐵,要讓它快速降溫,就是沖冰水或冷水,冰水就像藥性歸屬在「寒性」的藥材,冷水就是藥性歸屬在「涼性」的藥材,冰水、冷水都可以讓熱鐵降溫,「寒性」、「涼性」的藥材都可退火、降火氣,只是作用的強度與改善所需的時間長短不同。
搭配四季的變化,夏天天氣熱,體溫高。這時,寒性、涼性藥材使用的機會比例就會高一點;冬天氣溫低,需要暖和補身,溫性、熱性的藥材使用比例就會高一點,「平衡原理」就是該選用什麼樣的中藥材來套用在養生之道的基本概念。
再舉個實際的例子,補血聖品「四物湯」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方劑,但有些人吃了會火氣大;「黃連解毒湯」也是知名度極高的退火名方,但有些人又怕藥性是否會過度寒涼。固有成方中的「溫清飲」就是「四物湯」和「黃連解毒湯」的合劑,將四物湯的溫補與黃連解毒湯的清熱相結合而成,就成了滋陰與潤燥相合,養血與涼血並進,扶正去邪、清熱解毒、活血化瘀,使氣血暢通,又可將2味複方製劑的副作用降到最低。
將這樣的搭配調整概念套用在藥膳包的藥材選用與比例配置,大家應該就懂了吧?
回首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