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主題館 什麼是疫苗猶豫?(下) 解決疫苗猶豫的小撇步 ◎文╱藥師陳冠霖 在上期簡單闡述疫苗猶豫的概念,以及其發生原因的分類。然而疫苗猶豫經常是多因素所造成的結果,且不同疾病與不同文化脈絡,也會呈現不同的疫苗猶豫狀態。特別是在現代社會中,網際網路的普及使得反疫苗的迷思與謠言可以更快速的傳播,這使得民眾可能對疫苗抱持著錯誤的信念與態度。 在面對不實的謠言,藥師作為藥物知識的守門員,應能夠提供正確的疫苗相關知識,改善民眾對於疫苗的認知與信念,並使民眾能察覺接種疫苗對於疾病預防的重要性。特別是疫苗不良反應的相關的資訊,更是重中之重,因為大部分的疫苗迷思都與疫苗不良反應相關。 藥師在執業過程中可能會遇到病人透漏或詢問疫苗相關的迷思,例如:「疫苗所提供的免疫力不如直接感染疾病所獲得的自然免疫力」、「疫苗裡的賦形劑具有毒性」、「疫苗會過度活化免疫力導致免疫功能失調」等,藥師應該具備有回答這類問題的知識與能力,並且能夠簡化概念讓一般民眾也能輕易了解。 醫療人員自身對於疫苗的認知也會影響其與病人推廣疫苗的意願,有研究指出,部分醫療人員在病人顯現出疫苗猶豫的時候會覺得不知所措,日益複雜的疫苗接種排程以及疫苗相關知識,也成為部分醫療人員提供相關服務的最大阻礙。當藥師自認為缺乏相關的能力或甚至自身對疫苗抱持著部分負面態度,應該與同儕討論或持續進修相關知識。 除了具備知識之外,溝通也是非常重要的環節,以下有幾個溝通的技巧能用在解決疫苗猶豫與其他常見的醫療問題。首先,應先聆聽並理解病人的訴求,人們通常希望能夠被聽見自己的需求,而不是被動的接受資訊。在聆聽完之後,可以嘗試使用開放式問題,來建立起溝通的契機,例如:您擔心的是什麼呢?為什麼您會這樣認為?對話的當中注意自己必須顯露出同理心,而非指責與嘲笑。在適當的時候可以與病人建立起共同點,例如:我曾經也這樣擔心過。最後建立並給予明確且強而有力的建議。 不過,在實務上要能真正解決疫苗猶豫的問題必須採取多管齊下的策略,僅靠衛教是無法涵蓋疫苗猶豫的所有環節。在策略上,研究顯示最有效的介入措施包含:找出潛在的疫苗猶豫族群、提高他們對疫苗的認知與知識、提供更方便的接種程序、對散播反疫苗謠言進行懲罰、與地方或社群意見領袖合作。 目前台灣尚未有由藥師所主導的疫苗相關介入政策或措施。儘管我們預期COVID-19的大流行已經進入尾聲,但疫苗猶豫在未來仍然會是重要的公衛議題,藥師們仍需要繼續更新疫苗相關資訊,也希望未來在疫苗推廣上,主管機關能夠更重視藥師的可近性,設計以藥局為基礎的相關介入措施。 參考資料 1. Dubé, Eve, et al. "Vaccine hesitancy: an overview." Human vaccines & immunotherapeutics 9.8 (2013): 1763-1773. 2. Jarrett, Caitlin, et al. "Strategies for addressing vaccine hesitancy–A systematic review." Vaccine 33.34 (2015): 4180-4190. 3. Haymarket, V. J. U. P. "The role of the pharmacist in overcoming vaccine hesitancy." US Pharm 45.4 (2021): 28-31. 4. Lisenby, Katelin M., Kruti N. Patel, and Michelle T. Uichanco. "The role of pharmacists in addressing vaccine hesitancy and the measles outbreak." Journal of Pharmacy Practice 34.1 (2021): 127-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