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81

111 / 9. 26 ~ 10. 2

 

疫苗主題館

什麼是疫苗猶豫?(上)

為什麼有人不願接種甚至反對疫苗?

 

◎文╱藥師陳冠霖

 

近年來因為COVID-19疫情的全球肆虐,疫苗作為重要的防疫戰略物資,已成為全民關注的焦點。然而,儘管臨床試驗已支持疫苗的有效性與安全性,仍有許多人對於打疫苗一事猶豫不決。疫苗猶豫(vaccine hesitancy),指的便是人們在可取得疫苗的狀況下,猶豫或甚至是拒絕接種的情況。


疫苗猶豫的議題並非在COVID-19疫情之後才出現,根據美國疾病管制中心的報告指出,美國孩童未能接種重要疫苗的比例從2001年的0.3%,上升至2015年的1.3%。而研究調查也發現有近八成的家長對於是否讓孩童接種疫苗感到猶豫。這顯示了疫苗猶豫早已成為重要的公衛議題。


會造成疫苗猶豫的原因很多,大部分原因最後指向的理由幾乎都是安全考量。由於疫苗施打的對象大多數是健康人,因此對於安全性的要求會比一般藥品來的更高。另外大眾在衡量疫苗利弊時,會考慮疾病嚴重性與疫苗安全性,但疫苗能夠預防感染與其併發症,使疾病的嚴重性逐漸被疫苗所消弭,那大眾對疫苗的關注自然會轉到疫苗的安全性上。


世界衛生組織的免疫策略顧問小組(Strategic Advisory Group of Experts on Immunization, SAGE)認為,所有會造成疫苗猶豫的因素都可以歸類到3Cs,所謂的3Cs指的分別是信心(confidence)、自滿(complacency)與方便(convenience)。


「信心」並不單純只是指對疫苗效果與安全的信心,也有對醫療系統的信心,包含了疫苗施打系統的穩定性,以及不良反應發生後的處理流程。甚至是對於政策制定者的信心。在台灣的經驗中,我們也可以發現政治人物或政府官員對於疫苗的態度,也可能會影響民眾對於疫苗的信心程度。


「自滿」是指一個人滿足於現況,不認為接種疫苗為自己帶來的好處會大過於壞處。有許多因素可能會造成這樣的狀況,例如認為疾病帶來的傷害很小、現階段的疫情感染風險很低或是自己可以得利於群體免疫,因此認為不需要施打疫苗。


「方便」則是指個人取得疫苗服務或疫苗相關資訊的方便性,這當然涵蓋了地理、時間、價格、服務容量與教育普及度等因素。我們可以很容易想像那些偏遠地區或資源不足的地方,即便人們對疫苗的施打具有正面的態度,但一想到要克服重重困難才能打到疫苗,因而打消念頭。


藥師作為最容易接觸到的醫療人員之一,應該也必須在疫苗猶豫這項公衛議題上扮演重要角色,除了提供疫苗資訊與衛教之外,許多國家也已經允許藥師執行疫苗施打的業務,本文在此先介紹造成疫苗猶豫的可能因素,下期我們將繼續探討藥師在實務上能如何協助解決疫苗猶豫的問題。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