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藥師黃永成
姿勢性低血壓(Orthostatic hypotension)是指在姿勢變換時造成的低血壓症狀,主要是由於自主神經系統反射受損或血容量明顯減少時,導致站立時血壓會顯著降低,無法維持正常的調節功能。姿勢性低血壓發生時也可能無症狀,常見的症狀包括頭暈、目眩、暈厥、頸部和肩部肌肉疼痛,甚至心絞痛。一般而言在老年人中較為常見,其他如急性疾病導致體內水分不足、服用降血壓藥物或利尿劑,或是活動量少、長期臥床的人,都是高風險族群。
姿勢性低血壓是常見的臨床問題,發生率大約5~20%,可能是疾病因素或是藥物的副作用所引起,尤其是降血壓藥物。部分種類的藥物可透過多種機制誘發或加重其症狀,如血管擴張劑,造成血管過度擴張,使血量相對降低;利尿劑也可能造成過度排出水分,而引起血壓降低,相關藥物參考(表一)。
在一項整合分析研究報告顯示,β-腎上腺素拮抗劑和三環類抗憂鬱藥與姿勢性低血壓具有高度相關性。另外發現α1-腎上腺素拮抗劑、中樞作用的α2-腎上腺素致效劑、第二代抗精神病藥物和第二型鈉-葡萄糖共同轉運蛋白(sodium-glucose co-transporter 2,SGLT2) 抑制劑也與姿勢性低血壓發生率增加有關。
姿勢性低血壓症狀發生時,先檢視藥歷,停止使用會引起姿勢性低血壓惡化的藥物,如降血壓藥物、利尿劑、攝護腺肥大治療藥物、抗憂鬱藥物、抗精神病藥物等,並諮詢醫師或藥師,協助評估是否為藥物或是生活中的誘發因子所造成。必要時,盡速就醫診治,給予適當治療藥物如Midodrine等。
姿勢性低血壓患者可藉由生活習慣改變和身體調節鍛鍊加以控制,如平躺要起身時放慢動作、運動雙腳以幫助血液回流、使用彈性襪以壓迫血液回流或適度增加鈉和水的攝取,都能有效降低姿勢性低血壓的發生。
參考資料:https://reurl.cc/KbqyZR
(本文作者為台大醫院雲林分院藥劑部藥師)
回首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