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雅瑜
前言
膽類動物藥是指將動物的膽囊進行簡單加工而成的中藥材,如熊膽、豬膽、牛膽、羊膽等,此外還有一些含膽汁成分的中藥材如牛磺等。這些膽類動物藥在中醫有悠久的臨床使用歷史,其中豬作為家畜約有8000年的歷史,至今繁衍品種更多達上百種,而豬膽作為藥用最早記載於漢末陶弘景的《名醫別錄》,台灣中藥典各版中則未收載。豬膽的傳統製法是將豬宰殺後,剖腹取出豬的膽囊,取膽汁鮮用或將膽囊晾乾,並在膽囊半乾時將其略微壓扁。但膽囊晾乾的製備過程中常會出現腐壞等衛生問題,且操作上並不方便,所以現在多取豬膽汁濾過、乾燥、粉碎,製得豬膽粉入藥或儲藏。在《中華本草》中所收載的動物膽多達44種,醫家使用動物膽汁取其解毒、解熱、鎮咳、平喘、止痢等作用。由於豬膽來源廣泛、價格低廉且取用方便,雖藥用潛力大,然而可能潛藏著諸多風險,所以有深入了解的必要。1、2
本草考證
豬膽作為藥用,自《名醫別錄》後歷代本草都有專著記載,功效方面得到廣泛認可。《名醫別錄》中稱其「微寒」,可「療傷寒熱渴」。唐代陳藏器在《本草拾遺》中記載豬膽「下膿血,不止,乾嘔,羸瘦,多睡,面黃者。又主瘦病,咳嗽,大便不通」,「取膽汁敷之」可治療「小兒頭瘡」。宋代蘇頌在《本草圖經》中稱其「主骨熱勞極,傷寒及渴疾,小兒五疳,殺蟲」。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記載豬膽「苦、寒、無毒」,可用於「時泄時止、赤白痢、小便不通、消渴無度、疔瘡惡腫、目翳、目盲、目赤腫痛、湯火傷瘡、喉風閉塞」等症的治療,並稱「方家用豬膽,取其寒能勝熱、滑能潤燥、苦能入心,又能去肝膽之火也」。清代趙其光在《本草求原》對豬膽功效的描述為「清心通脈,補肝膽以和陽,滑潤直達下焦,令肝血和而風靜,治裡寒外熱,厥逆無脈,乾嘔而煩,或瀉或止,久而不癒,傷寒斑出」,可「通小便,導大便,止痢,止渴」,並描述豬膽皮為「最去目翳,治天蛇毒」。1
中藥規範
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所規範,本品為豬科動物豬Sus scrofa domestica Brisson.膽汁的乾燥品,並以「豬膽粉」之名作收載。3
化學成分
豬膽中所含的主要成分有膽汁酸類、膽色素類、氨基酸與蛋白類、脂類及無機物等。其中最主要的成分為膽汁酸類,主要有豬膽酸、豬去氧膽酸、鵝去氧膽酸、牛磺豬去氧膽酸、牛磺鵝去氧膽酸、甘氨豬去氧膽酸和甘氨鵝去氧膽酸等,其中又以甘氨結合型膽汁酸含量為最高。1
(待續)
參考資料
1. 石岩 魏鋒 馬双成。豬膽藥用研究進展及質量控制概況。中國中藥雜誌;2018;43(4); P637~644。
2. 袁帥 趙文靜 旺建偉。豬膽的藥理作用和臨床應用研究進展。2014;42(3);P166~168。
(本文作者為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藥劑部中藥科藥師)
回首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