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40 

110 / 11. 22 ~ 11. 28

 

從供應鏈中窺探 台灣疫苗發展與供需

 

 

◎文╱藥師陳浩銘

講到疫苗,現在馬上就會聯想到新冠疫苗(COVID vaccine),其實還有很多疫苗種類,例如新生兒至入學前就有20針(八種)基本疫苗須施打,還不包含每年須施打的流感疫苗,以及非屬疾管署公費項目的輪狀病毒疫苗;待國中左右,還有子宮頸疫苗(HPV)建議施打;另有針對帶狀皰疹(俗稱蛇皮)所研發的疫苗。疫苗種類其實不算少。


然而,依據食品藥物管理署之藥品許可證查詢網頁資訊,綜觀台灣所有可取得的疫苗中,我國領有許可證的「國產疫苗」約僅10% (包含國衛生院製藥廠生產的卡介苗、國光生技生產的流感疫苗等),且真正流通於我國市場者恐更低。從前述資料來看,多款國外輸入疫苗已於全球上市許久,雖然過了專利期,但仍未如其他小分子藥物(如傳統三高用藥或症狀治療藥品)等有國內廠商進行研發製造,原因不外乎技術門檻高、投入資源巨大及國內市場太小等因素。


根據WHO於2020年的統計報告,世界疫苗市場主要由GSK (40%)、Merk (17%)、Pfizer (17%)及Sanofi (15%)等四間國際藥廠壟斷,估計占了約全球89%的市場。由於國際疫苗場皆為西方世界主導,其研發方向除了對於疾病的認知外,亦取決於市場收益,也就是會針對有營收效益的疾病進行疫苗開發,雖聯合國衛生組織對於貧困國家亦有相關疫苗補助計畫,但鮮少以非白人區域面臨的疾病作為疫苗開發優先策略,例如台灣及東南亞較常見的腸病毒或是登革熱,西方國際藥廠的研發進度較為緩慢。


2009年全球爆發H1N1大流行,造成百萬人感染、萬人死亡,當年國光生技臨危受命生產國產流感疫苗,至今仍持續供貨給疾病管制署作為公費流感疫苗之用,這也是我國公共衛生史上重大里程碑。目前全球有十七間藥廠可供應流感疫苗,國光疫苗公司即為其中之一。


製藥業如同其他企業,需要足夠的盈餘予以生存,又研究與開發藥品所耗鉅額。以獲利角度來看,研發「治療用藥品」往往會比「預防用藥品」擁有更多且更穩定的獲利,例如罹患三高的病人,多數需要終身使用藥品,活得越久、終身使用的藥品累積越多,所花成本(業者營收)也越多,這也是無論本土廠商或國外廠商皆持續發展三高用藥的緣故;又如癌症用藥及罕見疾病用藥,雖然罹病人數不如慢性疾病(但因檢驗/檢測技術與知識不斷精進,診斷率也持續攀升),但天價的藥費亦是沉重的負擔。


疫苗能夠使人類免於病痛,對於國家醫療體系具有良好的成本效益,我們都希望能夠預防病痛,都不希望得到了疾病再去花大錢治療。我國公共衛生成就能夠躋身世界前列,其中之一有賴於疫苗政策的完善,能夠領先多國而率先推出多項公費疫苗施打計畫;然而,於全球疫苗(所有種類的疫苗)供應鏈中,台灣仍屬脆弱,台灣市場小、議價空間低、搶貨能力弱,國際外交又有其困難之處,難成為全球第一波藥品取得國家,後續又容易面貨源不穩甚至斷貨的風險。


監察院亦曾要求衛福部就面對疫苗短缺恐成常態乙事進行敦促改善,可見全球疫苗供貨短缺問題,已引起其他部門的注意,而衛福部及相關部門仍繼續精進相關配套措施。疫苗研究與發展(製造),橫跨醫療與產業,我們不能因為經濟發發展之需而讓醫療科技便宜行事,需要用嚴謹的科學方法進行驗證與解讀,安全性、有效性、品質穩定性都是疫苗產業發展的基礎,政府的法規及人民的信任亦是須持續努力;疫苗歸屬生物製劑,其研發技術門檻本就小分子藥物高出非常多,製藥科技與國家發展政策息息相關,期許台灣的疫苗產業能夠更加穩健,使我國公共衛生能夠更加堅固。


參考資料:


1. The current challenges for vaccine development. J Med Microbiol . 2012 Jul;61(Pt 7):889-894. https://reurl.cc/ARYvNp


2. WHO: Global Vaccine Market Report
https://reurl.cc/NZ9K75


3. 監察院新聞稿
https://reurl.cc/V5lb9N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