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犬病的症狀與療法 ◎文╱苗栗縣記者顏群芳 近期因為有漁船走私154隻貓,剛好來自中國狂犬病疫區,所以都得安樂死,引起社會大眾的討論。以下僅針對狂犬病的傳播途徑、症狀、臨床療法來做介紹。 狂犬病本身是人畜共通疾病,由狂犬病毒引起的神經性疾病,會引起急性病毒性腦脊髓炎,一旦發病致死率幾乎是100%,狂犬病毒本身為單股RNA具套膜的桿狀病毒,它會存在於罹患有狂犬病的動物唾液中,常見的動物包括有狗、貓或其他哺乳類動物,而台灣目前是以鼬獾、白鼻心為最主要的動物,當人類被這些動物咬傷的話,其唾液內的病毒,會藉由傷口或受傷黏膜處進入人體,另外因動物平時會舔牠們的腳,故被感染狂犬病的動物爪子抓傷,也會有染病的風險。 狂犬病的潛伏期通常為一到三個月,短則少於七天,長則一年以上,視病毒量、病毒株別、傷口嚴重程度、傷口部位神經分布的多寡或與腦的距離、衣服的保護程度及其他因素等而定。 一旦狂犬病毒經由咬、抓傷進入人體之後,會在被咬的肌肉處複製,侵入末稍神經後,以向心性的方向到達中樞神經系統,在腦及脊髓發育增殖,初期會出現非特異性的症狀,例如發熱、發冷、厭食、嘔吐、頭痛、喉嚨痛,持續數天之後,會出現興奮及恐懼的現象,然後發展至麻痺、吞嚥困難、咽喉部肌肉之痙攣,會有恐水的現象,所以狂犬病又被稱作為恐水症,隨後患者會出現精神錯亂及抽搐等現象,如果不採取任何醫療措施,患者在二到六天內,會因為呼吸麻痺而死亡。 狂犬病的治療方法包括施打疫苗、免疫球蛋白,且疫苗施打有分暴露前和暴露後,一般建議在工作上會接觸到動物的從業人員,要事先施打狂犬病疫苗,以獲得抗體保護力,像是獸醫、消防隊員、動物防疫人員等,在暴露狂犬病風險之前,得先接種三劑疫苗,分別在第0、7、21或28天各施打一劑狂犬病疫苗,才能有效降低感染發病的風險。 狂犬病是極少數可以在感染後施打疫苗治療的疾病,在被動物抓、咬傷之後立即施打,仍然具有相當的保護效力,完整的暴露後疫苗共需施打四劑,接種時程為第0、3、7、14天。 另外被動物抓、咬傷之後,也可注射狂犬病免疫球蛋白,可直接中和傷口處的狂犬病病毒,免疫球蛋白須以體重來計算劑量,要盡可能浸潤注射傷口周圍處,若有剩餘製劑,則採肌肉注射至最接近患肢同側的深部肌肉,倘若個案施打狂犬病疫苗已經超過七天的時間,因身體已經有了免疫力,不需要再給予免疫球蛋白的被動免疫保護,而已接受暴露前預防接種或曾接受完整暴露後預防接種之民眾,也不須投予免疫球蛋白。 如果當下被疑似患有狂犬病的動物咬傷時,可遵循「記、沖、送、觀」四個步驟應對: 1. 記:保持冷靜,牢記動物特徵。 2. 沖:立即用肥皂及大量清水沖洗傷口十五分鐘,並以優碘或70%酒精消毒傷口。 3. 送:儘速送醫評估是否要接種疫苗。 4. 觀:儘可能將咬人動物繫留觀察十天,如動物染患狂犬病,通常在五到八天內會有病徵變化,但如果動物兇性大發,有咬人動作,千萬不要冒險捕捉。 記得平時不要隨意接觸野生動物,家中有養寵物者,也要每年帶牠們去接種狂犬病疫苗,如被動物抓咬傷,也要立即就醫評估是否要施打疫苗或免疫球蛋白,才能保障自身的健康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