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29

110 / 9. 6 ~ 9. 12

 

中藥學堂

柑橘屬皮類中藥-青皮與陳皮(一)

 

 

◎文╱廖怡柔

 

前言


柑橘屬皮類藥材最早記載于 《神農本草經》,名「橘柚」,異名「橘皮」。許慎《說文解字》記載:「橘,果。出江南。從木,矞聲。」橘的本義指橘樹,其果實也稱橘。李時珍云:「橘,從矞音鷸,諧聲也。又云五色為慶,二色為矞。矞云外赤內黃、非煙非霧、鬱鬱紛紛之象。橘實外赤內黃,剖之香霧紛鬱,有似乎矞雲。橘之從矞,又取此意也。」。在中醫臨床使用有陳皮、青皮、化橘紅等,最常用的為青皮與陳皮,兩者之異同分析如下。1


本草考證


1.陳皮


以橘柚之名始載于《神農本草經》,列為中品,味辛、苦,性溫,歸脾、胃、肺經。「橘柚味辛,溫。主治胸中瘕熱逆氣,利水穀。久服去臭,下氣通神。一名橘皮。生南山川谷」說明此處的橘柚,專指橘,而不包括柚。《本草綱目》記載:「橘皮,苦能瀉能燥,辛能散,溫能和。其治百病,總是取其理氣燥濕之功,同補藥則補,同瀉藥則瀉,同升藥則升,同降藥則降。脾乃元氣之母,肺乃攝氣之倉,故橘皮為二經氣分之藥,但隨所配而補瀉升降也」。


由於用藥的發展,橘皮出現了黃橘皮 (陳皮) 、青橘皮(青皮)之別。陳嘉謨《本草蒙筌》曰:「青皮,陳皮一種……因其遲收早收,特分老嫩而立名也。」陳皮以「陳久者良」,在歷代本草論述較多。梁代陶弘景云:「橘皮療氣大勝,以陳久者良」,並在《本草經集注》中記載六味中藥須陳用,「凡狼毒、枳實、橘皮、半夏、麻黃、吳茱萸皆須陳久者良,其餘須精新也」;劉宋時期《雷公炮炙論》言「其橘皮年深者最妙」。


陳皮作為橘皮之處方用名,始見於唐•孟詵的《食療本草》,亦即《食療本草》首次明確提出「陳皮」這一稱謂,此後後世藥學典籍對橘皮之「陳」多有論述;孫思邈在《千金食治》中提到陳皮「入藥以陳久桔皮辛辣氣稍和為佳」。至宋代,關於陳皮陳用的論述出現頻率較高,如《圖經本草》云:「收之並去肉,暴乾,黃橘以陳久者入藥良」;《紹興本草》云:「唯橘皮以陳久者佳」。《湯液本草》言:「色紅故名紅皮,日久者佳,故名陳皮」。明代關於陳皮以「陳久者良」的觀點已趨於成熟,陳嘉謨《本草蒙筌》言:「久藏者名陳皮,氣味辛烈,痰實氣壅服妙」; 《本草品匯精要》稱:「至十月霜降後已成熟者,味辛而黃大謂之。」


(待續)


參考資料


1. 王藝涵。經典名方中柑橘屬皮用藥材的本草考證。中國現代中藥。2020;8;22-8。


(本文作者為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藥劑部中藥科藥師)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