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27

110 / 8. 23 ~ 8. 29

 

對抗結核病侵襲 藥師建議必須規律服藥

 

 

◎文╱苗栗縣記者顏群芳

 

結核病通常是由結核分枝桿菌所引起,常見的感染部位是肺部,稱為肺結核,但也會侵襲肺部以外的其它人體器官,統稱為肺外結核。


肺部的結核分枝桿菌會藉由飛沫傳染給其他人。當帶原者在講話、唱歌、咳嗽時,這些飛沫就會散播出去,極易傳染給身邊的人,像是一起同住的家人,所以通常被診斷為肺結核的新個案,其身邊密切接觸者也建議要一起篩檢。而被結核分枝桿菌感染者,不一定會發病,只有約10~20%才會發病,有些人發病的危險性較高,像是幼兒、糖尿病、矽肺症、愛滋病、慢性腎衰竭進行洗腎者,或是長期服用類固醇、抗癌藥、免疫抑制劑患者。相對的,如果病人單純只有罹患肺外結核,它並不會像肺內結核一樣,會經由痰液傳染給其它人,基本上是沒有傳染力的,常見的肺外結核包括腦膜炎、肋膜炎、骨結核、淋巴腺炎、腹部結核、生殖泌尿道結核等。依照台灣的數據顯示,罹患肺結核與肺外結核的比例是9:1。


雖然肺外結核感染的部位與肺結核不同,但治療藥物都是相同的,唯一的差別是治療期間是否需要延長。理論上,肺外結核的治療應該比肺結核還容易,因為肺外結核病變處的細菌數量,比在肺結核的空洞病變處少很多,再加上抗結核藥物到各個組織的濃度都很高,治療期間理論上可以相同。不過有些肺外結核療程要比較久,像是骨結核需要治療九個月,而結核性腦膜炎更需要至少十二個月的療程,至於其它肺外結核的治療則跟肺結核一樣,需要服藥六到九個月。


不管是肺結核或肺外結核,其第一線抗結核藥物都包括Ethambutol (EMB)、Isoniazid (INH)、Pyrazinamide(PZA)、Rifampicin (RMP)、Streptomycin (SM)這五種藥物,以下分別來介紹:


一、Ethambutol (EMB)


會抑制結核分枝桿菌細胞壁的合成,成人建議劑量為每天每公斤15到20毫克,一天服用一次,最多1600毫克。常見的副作用為眼球後視神經炎,會引起視力模糊、中央盲點、紅綠色盲。一旦發現有視力減退的情形,若立即停藥,可以恢復視力,但若未及時停藥,則可能產生不可逆反應,造成視神經萎縮或導致障礙。


二、Isoniazid (INH):


可抑制結核分枝桿菌細胞壁的合成,還可以穿透血腦障壁,成人建議劑量為每天每公斤4到6毫克,一天服用一次,最多300毫克。服用時要注意可能產生肝炎的不良反應,一般發生在服藥後十週內,通常不需特別停藥,即可恢復正常。另外要注意的是周邊神經炎的副作用,病人會感到對稱性肢端麻木、刺痛感,所以若自己本身是孕婦、癲癇、酗酒、糖尿病、尿毒症、營養不良之患者,最好同時投予Pyridoxine,也就是維他命B6,可有效緩解這些神經症狀,不過其他一般人,並不建議常規使用維他命B6。


三、Pyrazinamide (PZA)


在治療的前兩個月使用PZA效果最好,並且能減少日後結核病的復發機率,成人建議劑量為每天每公斤15到30毫克,一天服用一次,最多2000毫克。PZA本身會影響尿素的排除,造成高尿酸血症,不過若沒有出現任何症狀,是不需要服用藥物來治療,也不用停藥。但是痛風患者本身需留意痛風發作情形,若需長期使用PZA,可考慮併用降尿酸藥Benzbromarone類的藥物,但不要使用Allopurinol來治療,因為會增加血液中pyrazinoic acid的濃度,反而會抑制腎小管尿酸分泌,引起血清尿酸濃度上升,PZA若合併使用INH和RMP,還有可能引起肝毒性的風險。


四、Rifampicin (RMP)


可抑制結核分枝桿菌RNA聚合酶的活性,成人建議劑量為每天每公斤8到12毫克,一天服用一次,最多600毫克。而RMP及其代謝產物會呈現橘紅色,所以病人的眼淚、痰液、尿液、糞便都會變成橘紅色。其它不良反應包括噁心、嘔吐、肝炎、食慾不振。另外RMP本身會加速肝臟對藥物的代謝能力,所以會跟許多藥物產生交互作用,須特別注意劑量的調整。


五、Streptomycin (SM)


會干擾結核分枝桿菌核糖體的作用,影響蛋白質合成,成人建議劑量為每天每公斤15到20毫克,一天服用一次,最多1000毫克。服用此藥需留意耳毒性、腎毒性,可能會發生暈眩、聽力或平衡障礙,且與累積劑量及最高血中藥物濃度有關。


不管是肺結核或肺外結核的病人,都須規律服用抗結核藥物,並留意可能引起的相關不良事件,藥師可告知病人處理原則,以利於完成整個療程,有效對抗結核病的侵襲。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