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呂奇峯
(南)劉寄奴-奇蒿(續)
4. 成分:奇蒿黃酮(arteanoflavone),香豆素(coumarin)、5,7-二羥基-6,3,4-三甲氧基黃酮(eupatilin)、小麥黃素(tricin)、脫腸草素(herniarin)、東莨菪素(scopatilin)、揮發油等。揮發油中含有較高含量的龍腦、樟腦、丁香烯等活血化瘀成分,但此類成分則幾乎不存在於(南)劉寄奴-白苞蒿中。
5.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5-10g;消食積單味可用至15-30g;或入散劑。外用適量,研末調敷。
6. 使用注意:孕婦禁服,氣血虛弱、脾虛作瀉者慎服。
(南)劉寄奴-白苞蒿
1. 基原:菊科植物白苞蒿Artemisia actiflora Wall. ex DC.之乾燥地上部分。別名:鴨腳艾。
2. 性味歸經:味辛,微苦,性微溫。
3. 功效主治:活血化瘀,理氣化濕。主治血瘀痛經、經閉、產後瘀滯腹痛、慢性肝炎、肝脾腫大、食積腹脹、寒濕泄瀉、疝氣、跌打損傷、水火燙傷。藥理實驗顯示,具有護肝、平喘作用。
4. 成分:7-甲氧基香豆素(7-methoxycoumarin)即脫腸草素(herniarin),7-羥基香豆素(7-hydroxycoumarin)即傘形花內酯(umbellifereone)。從花和葉中分離得白花蒿素(lactiflorasyne)。揮發油中含白花蒿烯醇(lactiflorenol),蘆丁烯醇(spathulenol),愈創木酚(S-guaiazulene)。木酚素具有較好的保肝、抗氧化作用,醯胺類具有較好的神經保護作用,苯酚類具有較好的抗氧化、抗炎活性,倍半萜類具有較好的抗炎活性,以上藥理作用與《中華本草》記載的白苞蒿具有清熱、解毒、消炎、活血、健胃、保肝等功效基本一致。
5.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0-15g。外用適量,研末調敷。10、11
(待續)
參考資料
10.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華本草》編委會(2004)。中華本草(第7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11.陳曦 李喜安 南澤東等。白苞蒿地上部分化學成分的研究。中成藥;2020;1;42-1。
(本文作者為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藥劑部中藥科藥師)
回首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