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15

110 / 5. 31 ~ 6. 6

 

中藥學堂

(南、北)劉寄奴之異同(3)

 

 

◎文╱呂奇峯

 

北劉寄奴


1.基原


玄參科植物陰行草Siphonostegia chinensis Benth.的乾燥全草,帶果實為佳。多在秋季果實成熟時(9-10月)採收。別名:金鐘茵陳、鈴茵陳、土茵陳。


2.性味歸經


味苦,性寒。歸脾、胃、肝、膽經。


3.功效主治


清熱利濕,涼血止血,祛瘀止痛。主治濕熱黃疸,腸炎痢疾,小便淋濁,癰疽丹毒,尿血,便血,外傷出血,痛經,瘀血經閉,跌打損傷,關節炎。藥理實驗顯示,具有保肝利膽,降低血清膽固醇,抗菌作用。此外研究表明,北劉寄奴與(南)劉寄奴-奇蒿的活血化瘀強度無明顯差異。5、6、7、8


4.成分


3-羥基-16-甲基-十七烷酸(3-hydroxy-16-methylheptadecanoic acid),芹菜素(apigenin),木犀草素(luteolin),β-谷甾醇(β-sitosterol),三十四烷(tetratriacontane),三十五烷(pentatriacontane)。


5.藥理作用


a. 木犀草素(uteolin):抑制肺癌細胞複製及轉移;抑制TNF-α、IL-6的分泌,對氣喘具有潛在的治療作用;抑制IL-8、VEGF及MCP的分泌,來抑制腫瘤內皮細胞的複製與轉移,發揮對前列腺癌的治療作用。


b. β-穀甾醇(beta-sitosterol):抑制肝癌HepG2細胞生長;透過增強自由基清除能力去抑制發炎因子,從而降低胃黏膜損傷;透過下調A549和NCI-H460細胞中Trx/Trx1還原酶的表現去抑制癌細胞作用。9


6.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15g。外用適量,研末調敷。


(南)劉寄奴於不同地區規範使用的基原不一,以下分別以植物名「白苞蒿」與「奇蒿」論述:


(南)劉寄奴-奇蒿


1. 基原:菊科植物奇蒿Arfemisia anomala S. Moore.乾燥帶花地上部分。多在花開時採收。


2. 性味歸經:味辛,微苦,性溫。歸心、肝、脾經。


3. 功效主治:用於瘀血內阻諸證。本品辛善走散,苦溫通降,專入血分,故有研瘀通經、散瘀止痛之功。用於癰腫瘡毒或燙傷,可煎服或外敷,取其破瘀宣通、斂瘡消腫之功。用於食積瀉痢,脘腹脹痛,劉寄奴氣味芳香,能醒脾開胃,消食化積。


(待續)


參考資料


5.國家藥典委員會(2010)。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
6.南京中醫藥大學。中藥大辭典。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p1303-1305。
7.葛建華 胡浩彬 龔旭東等。劉寄奴品質標準修訂。藥學與臨床研究;2016;24(5);p 381-382。
8.孫文忠 潘穎宜 郭忻等。南北劉寄奴活血化瘀藥理作用的比較研究。成都中醫藥大學學報;1997;20(3);p51-53。
9.林遠茂 施榮聰 孫誠攻等。基於網路藥理學分析北劉寄奴的活性成分及其藥效作用機制。中醫藥導報;2020;6;26-10。


(本文作者為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藥劑部中藥科藥師)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