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何永奕
功效與主治
由於白鮮皮性苦味寒,苦能燥濕,寒能清熱,故具清熱燥濕、瀉火、祛風解毒的功效。歷代本草均記載白鮮皮的功效及主治,如《本經》提到白鮮皮「主頭風、黃疸、咳逆、淋瀝、女子陰中腫痛、濕痺死肌、不可屈伸、起止、行步」。《藥性論》也談到白鮮皮「治一切熱毒風,惡風,風瘡、疥癬赤爛等;主解熱黃、酒黃、急黃、穀黃、勞黃」等。像是《兵部手集方》所載的治療肺嗽。而《日華子本草》則有白鮮皮可通關節,利九竅及血脈,並一切風痺筋骨弱乏,通小腸水氣,天行時疾,頭痛眼疼等的描述。《本草原始》則記載治一切疥癩、諸瘡熱毒。而當代的中藥大辭典及2020版的中國藥典,也歸納白鮮皮在內服用於濕熱內蘊或濕邪化熱的症候,如心煩口苦、小便短赤、泄瀉、痢疾、黃疸、關節腫痛、耳腫疼痛、流膿等病症。外用於濕疹,疥癬,皮膚瘙癢,肌膚潰爛,黃水淋漓等症。6、7、8
用法用量
據《中華本草》記載,內服:煎湯,6~15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煎水洗或研末敷。《中國藥典》則是4.5~9g;外用適量,煎湯洗或研粉敷。而《台灣中藥典》用量則是在5~10g之間。5、6、8
用藥禁忌
據中藥大辭典所載,《本草經集注》:惡螵蛸、桔梗、茯苓、萆薢。加上白鮮皮性寒味苦,故脾胃虛寒者慎用。如《本草經疏》:下部虛寒之人,雖有濕證勿用。所以如須使用,亦應配伍養陰或益胃藥同用。7
臨床應用與配伍
白鮮皮是一味臨床上常用中藥,觀各家臨床醫案,不外乎以其治療濕熱瘡毒、風疹瘙癢之類的外科皮膚疾患。在抗發炎方面,現代研究發現白鮮鹼(Dictamnine)是白鮮皮生物鹼中的主要有效成分,具有抗真菌的作用。如治療足癬、扁平疣、皮膚瘙癢、蕁麻疹、濕疹等皮膚病,具有良好的抗過敏作用、止癢的作用。然而白鮮皮非僅只於治療皮膚疾恙,在治療多種內科雜病、像是黃疸、急慢性肝炎、心血管疾病有一定療效與價值。在婦科方面,常以燻洗或坐浴的方法治療常見的外陰及陰道炎症。在小兒哮喘上,正如清代醫家張隱庵提到白鮮皮能治風熱之證,且能益肺而止咳逆,臨床上治療外感咳嗽時只要有熱象者,多用白鮮皮以祛風清熱,宣降肺氣,無論成人還是小兒均可遣用。成人每日用量20 g,小兒酌減。白鮮皮還用於治療銀屑病、膿皰瘡、風熱瘡毒、急慢性黃疽、皮膚化膿性潰瘍、結核性膿胸和晚期肺癌。此外,白鮮皮亦有利尿解毒降濁之功,凡腎炎之水腫、蛋白尿夾有風邪者和由腎炎進展所致腎衰而出現血中肌酸酐、尿素氮升高或因其侵犯肌表而皮膚瘙癢屬濁毒內蘊者,可配伍蟬蛻來增強白鮮皮疏風解毒,利尿降濁之力。由於白鮮皮善於清熱燥濕,可治濕熱蘊蒸之黃疸、尿赤,常配伍茵陳、梔子等藥,如《聖濟總錄》所載之茵陳湯或《沈氏尊生書》之白鮮皮湯等。在濕熱瘡毒、肌膚潰爛、黃水淋漓的治療,可配伍蒼朮、苦參、連翹等藥;治濕疹、風疹、疥癬瘡癩,又常配伍苦參、防風、地膚子等藥,煎湯內服或外洗。白鮮皮也能祛風通痹,所以用來治風濕熱痹,關節紅腫熱痛,常配伍蒼朮、黃柏、薏苡仁等藥。7、9、10
(待續)
(本文作者為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藥劑部中藥科藥師)
回首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