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60

109 / 4. 20 ~ 4. 26

 

中藥學堂

動物類中藥—牡蠣(2)

 

 

◎ 文╱林俊億

 

性狀鑑別

 

理化鑑別


1. 淨取牡蠣粉末,置於紫外燈光下觀察,大連灣牡蠣呈現淺灰色螢光﹔近江牡蠣則顯現紫灰色螢光。


2. 秤取牡犡1g,加入稀鹽酸10ml,加熱溶解後,產生二氧化碳氣泡,溶液稍渾濁呈淡紅色,且殘留透明片狀半浮物。3、5


牡蠣與煅牡蠣2、3、5

 

主治功效:


《本草綱目》:補陰則生搗用,若煅過則成灰,不能補陰矣。


方書注云:煅用者皆取粉。


● 生牡蠣味鹹性寒,質地重墜,作用偏於重鎮安神,潛陽補陰,軟堅散結。


● 牡蠣煅製後蛋白質成分被破壞,質地酥脆,易於粉碎與煎出有效成分,增強收斂固澀的作用。鈣鹽經受熱而分解,轉變成鈣的氧化物,增強了制酸的作用。實驗顯示,牡蠣經煅後,鋅、鐵、錳元素的煎出量較生品增加許多,尤其是鋅元素,其煎出量為生品的7.6倍。2、4


成分分析


牡蠣殼成分含80~95%的碳酸鈣、磷酸鈣及硫酸鈣,並含鎂、鋁、矽及氧化鐵等。另外大連灣牡蠣的貝殼,含碳酸鈣90%以上,有機質約1.72%,尚含少量鎂、鐵、矽酸鹽、硫酸鹽、磷酸鹽和氯化物。煅燒後碳酸鹽分解,產生氧化鈣等,可作為制酸劑,但有機質則被破壞。6、7


(待續)


參考資料


7. 顏正華。中藥學。知音出版社。1991:p.686。


(本文作者為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藥劑部中藥科藥師)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