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59

109 / 4. 13 ~ 4. 19

 

中藥學堂

動物類中藥—牡蠣(上)

 

 

◎ 文╱林俊億

 

本草與基原


牡蠣做為藥用最早出典於《神農本草經.蟲魚部》列屬上品用藥。中藥牡蠣使用部位為「牡蠣殼」,而非蠣房肉質部。其基原有三種,牡蠣科動物長牡蠣(Ostrea gigas Thunberg)、大連灣牡蠣(Ostrea talienwhanensis Crosse)或近江牡蠣(Ostrea rivularis Gould)的貝殼。一般產於海水或鹹淡水交界處,固著於淺海物體或海邊礁石上,以食浮游生物為生,全年均可採收,有野生與養殖之分。為了便於集中採收,漢朝就有「插竹養蠣」記載,而現今採收也以養殖居多。自古別名又稱蠣蛤《本經》、古賁《異物誌》、左顧牡蠣《補缺肘後方》、牡蛤《別錄》、蠣房、蠔莆《本草圖經》、蠔殼《浙江中藥手冊》、海蠣子殼、海蠣子皮《山東中藥》、左殼《中藥志》等。1、2、4


炮製與選用


牡蠣歷代炮製方法眾多,各具特色。漢代有「熬令黃色」的熬法《玉函》;南北朝劉宋時代有煅法《雷公》;唐代有「火上炙令沸」的炙製《食療》;熬令黃色《千金》;宋代以前多不加輔料,宋代以後,開始有醋製和童便製,如宋代有搗為粉《證類》、煅製《聖惠方》、米泔水浸去土《三因》、火煨通赤《史載》、炒黃《總病論》、童便煅《婦人》、醋煅《普本》、韭菜葉和泥煅水飛《朱氏》等製法。明代主要沿用宋代的方法,但也有生用《普濟方》。至清代又增加了酒煅《增廣》的方法。而現代的牡蠣則以生用或煅法為主。2、6


牡蠣在品質選用上,以質堅、內面光潔、色白者為佳。傳統炮製方法如下:


1.生牡蠣:取原藥材、除去雜質與附著物、洗淨、乾燥、碾碎。

2.煅牡蠣:將洗淨的牡蠣,置無煙的爐火上,或適當的容器中,以武火加熱, 煅燒至酥脆,呈灰白色時,取出放涼,碾碎。


牡蠣若以傳統明煅法炮製,容易造成底部受熱過大,上部溫度不足的缺失,如經常翻攪,讓受熱均勻,也顯得耗時費力。有鑑於牡蠣以傳統武火煅燒,效率較低,損耗大,品質也較不穩定,因此現代炮製發展出炒藥機及轉爐炒藥機燜煅法來炮製煅牡蠣,溫度設定約300℃,煅10~20 分鐘,直至聽不到牡蠣貝受熱發出的小爆聲後取出。大型炒藥機一次可煅製300 公斤牡蠣,不但節省工時,也提升了炮製效率。另外,牡犡也可以利用烤箱來煅製,300℃,4~6小時,煅至牡蠣呈灰白色或灰褐色,質酥脆即可。依吳小華運用馬福爐(Muffle furnace)煅製牡蠣的研究結果顯示,700℃,60分鐘,煅燒牡蠣至紅透狀,再以28%醋(乙酸)淬,製後鈣含量比直火煅製品高出2.4倍。2、4、6


(待續)


參考資料


1. 中醫常備藥品手冊。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藥劑部。2018:p.83-84。
2. 童承福等。台灣常用中藥材炮製實務彙編。行政院衛生署中醫藥委員會。2011:p.398-399。
3. 衛生福利部台灣中藥典編修委員會。台灣中藥典第三版。2018:p.160。
4. 張賢哲、 蔡貴花。中藥炮製學。中國醫藥大學。2010:p.579。
5. 趙中振、陳虎彪。藥材鑑定圖典。福建科學技術。2010:p.466。
6. 苗明三 。常用中藥炮製新釋及應用。文光圖書。2003:p.391。


(本文作者為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藥劑部中藥科藥師)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