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苗栗縣記者顏群芳
社區藥局這幾個月來可是忙翻天,因為一方面配合國家口罩實名制政策,販售口罩給民眾,來預防新冠肺炎的威脅,另一方面卻也要煩惱慢性病連續處方箋的藥是否充足,讓民眾不用再舟車勞頓回到醫院領藥,同時降低感染風險,但面對訂不到藥的苦,也真令人茫茫然。
受到全世界各國陸續停工、封城、關閉邊境、縮減航班之影響,導致藥品的原物料、成品無法正常出貨,連帶影響藥品的供貨穩定度,而當藥品供貨不穩時,因為藥商與醫院診所簽有合約,再加上醫師主宰著絕對的處方權,所以藥品都會優先出貨給醫院診所,導致社區藥局訂不到藥,縱使因為這次疫情,讓許多人了解到原來住家附近的社區藥局,也有提供慢箋領藥服務,卻因為缺藥緣故,只能忍痛將民眾所託付的期望,再退回給民眾,讓他們帶著失望的眼神離開藥局。
這就是供貨不均所造成的結果,也突顯了社區藥局對於「缺藥」的定義和政府機關所認定的並不一樣,因為食品藥物管理署對缺藥(Drug shortage)的定義是指「臨床上為必要性且無可替代之藥品,發生供應短缺的情形」,監測的只是藥商可供應的總體藥品存量,但社區藥局所認定的缺藥是指,不管從物流商、中盤商、藥品公司等任何管道,都無法下單訂貨時,就無法取得藥品調劑給民眾,自然產生缺藥之感,但實際上或許藥品的貨還是很充足,只是藥商不想得罪醫院、診所,只能優先出貨給他們,才造成此供需失衡的現象。
幸好食藥署立即調整政策,於3月27日公布根據「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防疫期間藥品供應管理原則」,要求醫療機構或藥局採購藥品時,應依原則採前一年的月平均實際用量採購,若超過前一年月平均實際用量一成以上,藥商應向食藥署報請同意才可出貨,來降低醫療院所囤藥的風潮。
不過除了藥品分配不均的問題之外,價格不公也是為人所詬病,因為通常你買的東西數量越多,價格應該會越便宜,越有降價的空間,但偏偏藥品很奇特,藥商給醫院診所的價錢,永遠比給藥局的還便宜,就曾有藥師反映,縱使藥局買藥的數量是診所的五倍量,但價格卻硬是貴了三成,形成買越多藥,價格也越貴的奇特現象,我想這唯有實施醫藥分業單軌制,杜絕醫師開設門前藥局這畸形制度,才能解決這些沉痾的老毛病。
一個缺藥,各自表述,對缺藥的認知不同,就無法有效溝通,幸好有關單位也已經想出配方來矯正此一亂象,但離理想的狀態還很遙遠,我們不求特效藥,只求能有標靶藥,直接命中問題核心,期待能以合理的價格,取得穩定供藥的管道,讓民眾能就近取藥,不再奔波,建立對社區藥局的信賴感。
回首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