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58

109 / 4. 6 ~ 4. 12

 

淺談恐慌症的藥物治療

 

◎文╱黃永成

 

恐慌症(panic disorder ,PD)是一種慢性精神疾病,早期診斷不易發現,主要特徵為突發性的恐慌發作,症狀與自律神經失調相似,可能會出現胸痛、心悸、呼吸急促、頭暈或腸胃不適等症狀。據估計,在美國恐慌症的終生盛行率(lifetime prevalence)是為4.7%,女性的終生盛行率為5%;男性則為2%,女性罹患的比例為男性的兩倍,發病年齡不論性別,大約介於25至53歲之間。需特別留意恐慌症患者有較高的自殺傾向、社交功能不佳和濫用藥物的發生率。


詳細的病因至今尚不完全清楚,目前推估最可能影響的因素包括遺傳、生活壓力、性格、社會心理等,在神經生物學研究部份,發現可能與腦神經傳遞物質如正腎上腺素、血清素、γ-胺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 GABA)、促腎上腺皮質激素釋放因子的傳遞功能異常,導致不平衡有關。相關的研究發現,GABA濃度降低時,會導致恐慌發作期間的焦慮無法控制;當缺乏血清素時,會促進恐慌反應,給予藥物如選擇性血清素再回收抑制劑(Selective Serotonin Reuptake Inhibitor, SSRI),透過阻斷再回收來提高血清素的血中濃度,可有效治療PD。


PD發作時,可能會在很短的時間內,出現多種臨床症狀包括頭暈、心悸、胸悶、胸痛、呼吸急促難、窒息感、腹部不適等生理症狀,及失真感、害怕失去控制等部份心理症狀。診斷上除了突然發作恐懼或不適之外,病患還必須至少出現四種PD(或更多)症狀如心悸、出汗、發抖或顫慄、呼吸短促等,一般在10分鐘內症狀嚴重度會達到最高點,通常持續幾分鐘至半小時左右。主要仍需根據美國精神醫學會公佈「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第五版(DSM-5)作為診斷參考的準則。


在非藥物的治療包括認知行為治療(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CBT)、病患支持(patient support)及以恐慌為重點的心理療法。CBT是強調在工作同盟的基礎上,協助病患的學習和實踐,許多研究證實CBT對PD具有療效。心理療法是利用對過去的感覺和壓力源的探索來緩解PD。


治療藥物包括選擇性血清素再回收抑制劑(SSRI)、血清素-正腎上腺素再回收抑制劑(Serotonin-Norepinephrine Reuptake Inhibitor, SNRI),三環抗憂鬱劑(Tricyclic Antidepressant, TCA)及苯二氮平類(Benzodiazepines, BZD)類藥物(表一)。根據美國精神病學協會(APA)的治療指引,建議將SSRI和SNRI作為一線藥物,通常需要服用4到6週的時間才能改善症狀,因此常加入BZD可更快速控制症狀。


另外,治療合併憂鬱症或濫用藥物風險的患者時,使用SNRI、SSRI或TCA可能會有所助益,使用這類藥物時,一般起始劑量都由低劑量開始,每隔一周對患者進行一次監測,再逐漸增加到治療劑量,建議以SSRI或SNRI進行一年以上的維持治療期,以降低復發的機率。若要減低劑量或停藥,需要考慮多項因素如症狀控制的穩定度、可能面臨的壓力、減藥後恐慌的復發狀況等,待醫師整體評估後,再逐月緩慢減低藥量,並觀察臨床症狀及是否有復發的狀況。


PD的致病原因,目前仍持續進行多方面的調查和研究,沒有一種適用於所有PD患者的單一療法,正確的鑑別診斷是相當重要的,除了臨床的表徵,也需考慮是否有其他共病症等問題,整體評估後,選擇最適當的藥物治療,並衛教患者有關藥物順從性、不良反應問題等,同時給予心理層面的支持與鼓勵,協助儘早改善PD引起的不適。


參考資料:


1. Adigun M. Pharmacologic Management of Acute and Chronic Panic Disorder. US Pharm. 2015;40(11):HS24-HS30.
2. Work Group on Panic Disorder, Stein MB: Practice Guideline for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Panic disorder, 2nd ed. 2009:33.


(本文作者為台大醫院雲林分院藥劑部藥師)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