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江吉文
隨著全球新型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疫情的擴大,全球面臨病毒肆虐卻無藥可用之窘境再次浮上檯面。要能成功開發預防性或處理公共衛生危機的藥品或疫苗十分困難,因為通常需要花上大量時間與金錢,且並不能保證研發廠能獲得豐厚利潤,因此國際大藥廠投入研發興趣缺缺。例如2003年SARS疫情來去匆匆,疫苗研發速度空前,但到了可以大規模做臨床試驗時,疫情已快結束,沒有病人可做試驗,科研經費也就跟著沒了,直至今日當然沒有預防性疫苗可用。
就在疫情延燒之際,中國基於前期臨床試驗結果,宣稱磷酸氯喹治療新型冠狀病毒具有一定療效,因此2月19日中國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發布了《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六版)》,這一版診療方案中將磷酸氯喹納為抗病毒試用藥物之一,並刪除「目前沒有確認有效的抗新型冠狀病毒治療方法」字句。
在過去的幾十年中,研究顯示治療瘧疾感染的藥物對病毒感染有益,尤其是目前缺乏有效對抗新興病毒(例如:登革熱病毒、屈公病毒、伊波拉病毒等)的藥物,因此抗瘧疾藥物受到了特別的關注。氯喹是自1934年以來已知的一種氨基喹啉(aminoquinoline),氯喹(Chloroquine,以下簡稱CQ)及其羥基類似物羥基氯喹(hydroxychloroquine,以下簡稱hydroxyCQ)用於抗瘧之外,也用於風濕性關節炎和全身性紅斑性狼瘡之治療。由於毒性低和成本低,及高耐受性和免疫調節特性,CQ和hydroxyCQ被提議用於抵抗病毒感染。雖然尚不清楚它們在個別疾病中的具體機制,但是氨基喹啉的抗病毒作用可能與它們具有很強的抗炎活性有關。
CQ的體外抗病毒作用最早在1972年Shimizu Y.等人就曾報導,自此之後,其作為抗病毒藥物的用途便受到廣泛討論。2004年Keyaerts E.等人研究磷酸氯喹在Vero E6細胞培養物中針對SARS-CoV誘導的細胞病變的抗病毒作用,結果顯示CQ在體外可以抑制SARS-CoV的複製。2005年Vincent MJ.等人研究發現CQ對靈長類細胞的SARS-CoV感染具有很強的抗病毒作用,當在暴露於病毒之前或之後用藥物處理細胞時,觀察到了這些抑制作用,表示CQ可能有預防和治療方面的優勢。2009年Keyaerts E.等人再次發表研究,發現氯喹可以有效防止新生小鼠受HCoV-OC43感染,並且可能作為對抗人類冠狀病毒感染的未來藥物。
從以上研究可知,CQ對於冠狀病毒感染的作用僅止於體外試驗,至今尚無可預防或治療人類冠狀病毒感染的抗病毒藥物。藥物研發須經過嚴謹的臨床前動物試驗與臨床人體試驗三期,確認其安全性與有效性並取得藥證後才能用於病人。中國基於前期臨床開展的研究結果,就宣稱磷酸氯喹可以有效治療新型冠狀病毒,並納入第六版的診療方案,此舉可能讓百姓的權益與安全無法受到保障。
(本文作者為衛生福利部屏東醫院藥師)
回首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