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涂慶業
炮製方法、原理與應用
歷代甘草的炮製方法主要分為:不加輔料的製法(炙、炒、炮、煨等)以及加輔料的製法(酒製、醋製、鹽製、油製、蜜製、水製、膽汁製等),但其中多數已被淘汰不用,只有蜜炙法被傳承下來。
A.炮製方法
1. 「炙」或「炒」法為甘草炮製的經典方法,最早源於東漢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由於該書撰成不久即佚失,現存記載見於《金匱要略方論》、《傷寒論》等。經考證認為,書中炙甘草的「炙」意為「烘烤」,與後世通行的蜜炙不同。
2. 蜜製法根據現有文獻,首次記載用蜜作為輔料炮製甘草的是唐.《千金翼方》,謂「蜜煎甘草,塗之即瘥」,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有「蜜炒」,至明清時期,蜜炙法始成為炮製甘草的主要方法。
3. 蜜炙常用的操作方法:蜜炙法所用的蜂蜜先經加熱煉製稱「煉蜜」,其方法是:將蜂蜜置鍋內,加熱至徐徐沸騰後,改用文火,保持微沸,加熱至滿鍋起魚眼泡(因氣泡外形與魚眼相似,俗稱魚眼泡),用手撚之有黏性,兩指間尚無長白絲出現時,此時溫度約為116℃~118℃,含水量約10%~13%,迅速出鍋,即為煉製中蜜。
a.先拌蜜後炒:先取一定量的煉蜜,加適量開水稀釋,再與甘草拌勻後,放置悶潤,使蜜逐漸滲入甘草內部,然後置鍋內,用文火炒至顏色加深、不黏手時,取出攤晾,涼後及時收貯。
b.先炒藥後加蜜:先將甘草置鍋內,用文火炒至顏色加深時,再加入一定量的煉蜜,迅速翻動,使蜜與甘草拌勻,炒至不黏手時,取出攤晾,涼後及時收貯。
c. 生蜜與藥物同時拌炒:取一定量的生蜜放入潔淨的鍋內煮至微沸,及時投入藥物不斷翻動均勻,使蜜趁溫熱時慢慢滲透到藥材組織內部(時間長短視藥量多少來決定),至色變金黃,折斷面稍變深,用手輕抓幾片捏試,以不黏手為度。
B.炮製原理
中醫理論認為,甘草經蜜炙後,功效由「清」轉為「補」,《本草綱目》云:蜂蜜「生涼熟溫」;《本草通玄》云:蜂蜜「生能清熱,熟則補中」,即蜜炙後補益作用增強。通過實驗顯示甘草蜜炙後主要化學成分未見明顯「質」的變化,但部分成分含量增加,部分降低,即成分之間的「比例」發生了改變;由於葡萄糖和果糖具有改善血液營養,消除疲勞症狀等作用,故甘草蜜炙後,補益作用增強的原因與蜂蜜的加入,葡萄糖、果糖含量均顯著增加有關。因此甘草蜜炙後化學成分之間比例的變化及補益作用增強是加蜂蜜與加熱兩個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單純加熱不能達到甘草蜜炙的目的。
(待續)
(本文作者為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藥劑部中藥科藥師)
回首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