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涂慶業
藥理作用(續)
8.清熱解毒作用
甘草能提高個體對毒物的耐受力,降低藥物在人體中產生的毒素,減少死亡率,其解毒成分為甘草甜素,可通過吸附結合毒物及表達皮質激素樣抗應激反應來發揮解毒作用。4、5、6、7
9. 甘草對肝細胞色素酶(CYP450)活性具有誘導或抑制作用,可能是甘草「調和百藥、解百藥毒」的機制;下表為甘草中主要化學成分對CYP450酶的作用:8
藥用部位
在甘草應用過程,曾有理論認為甘草藥用部位不同則藥效有異,如金元時期張元素、李杲等醫家宣導「用藥分根梢」,認為甘草梢「瀉腎火補下焦元氣」,善治濕熱下注膀胱之熱淋,莖中止痛,如清.《醫方集解》「甘草梢達莖中而止痛」;甘草節則能消腫解毒,用於癰疽瘡毒,咽喉腫痛等,如明.《本草原始》云「消癰疽掀腫」;甘草頭善行瘀血,消腫痛,可用於金瘡腫毒等,如元.《世醫得效方》治小兒跌傷瘀腫,用大甘草,但如今這種理論已較少提及。
另有云「凡使,須去頭、尾尖處」,即只用「甘草身」,而將蘆頭及甘草梢棄去,其依據為「其頭尾吐人」,如宋.《本草圖經》載有「去蘆頭及赤皮」;其後的本草、方書大多沿用此法,尤其是去皮,更為普遍,如元.《湯液本草》「去皮用」,明.《本草品匯精要》「去蘆頭,刮赤皮」,清.《本草從新》「去外粗皮」等。去皮後的甘草通常稱為粉甘草或粉草。元.(丹溪心法》、明.(普濟方》的處方中都有收載,但清.《得配本草》云「大而結緊斷文者為佳,謂之粉草」,可見歷來對「粉草」有不止一種定義,其是否具有一定的科學依據,還需要更多現代研究來驗證。8
(待續)
參考資料
4.吳宗耀、牛李義、梁喜愛。甘草化學成分及藥理作用分析。河南中醫。2010;12;30-12。
5.姜雪、孫森鳳、王悅。甘草藥理作用研究進展。化工時刊。2017;7;31-7。
6.張明、鄧毅。甘草及其有效成分的藥效學研究進展。西部中醫藥。2015;28-4。
7.韓靜、邵瑞、王躍飛。甘草化學成分植物雌激素活性研究進展。天津中醫藥。2017;3;34-3。
8.徐碩、徐文峰、金鵬飛。甘草對藥物代謝酶以及化學藥物體內代謝的影響。中南藥學。2017;3;15-3。
(本文作者為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藥劑部中藥科藥師)
回首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