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46

108 / 12. 23 ~ 12. 29

 

中藥學堂

中藥之國老—甘草(上)

 

 

◎文╱涂慶業

 

前言


台灣中藥典第三版甘草基原為豆科(Leguminosae)植物烏拉爾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光果甘草(Glycyrrhiza glabra L.)及脹果甘草(Glycyrrhiza inflata Batal.)的乾燥根及根莖,其味甘性平,具有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祛痰止咳、緩急止痛、調和諸藥等功效,是中醫常用的中藥材。《神農本草經》將甘草歸為上品,謂甘草「味甘平,主五臟六腑寒熱邪氣。堅筋骨,長肌肉,倍力,金瘡,解毒。久服輕身延年」;由於其功效「能補、能和、能緩」故臨床上應用極其廣泛,常作為佐使之藥,在中藥方劑中普遍使用,故醫家陶弘景將甘草尊為「國老」並稱甘草:「最為眾藥之王,經方少有不用者」,可見甘草應用的廣泛性。據統計,甘草在臨床的使用頻率高達50%以上,在《傷寒論》中更是高達62%左右;甘草同時也運用在食品、化妝品、菸草、染料等產業作為添加劑。甘草主產於中國內蒙古、甘肅,其次為陜西、山西、遼寧、吉林、黑龍江、河北、新疆等地,以內蒙古杭錦旗產的品質最佳,稱為「梁外草」。1、2


化學成分


甘草主要化學成分已分離出化合物200餘種,其中以黃酮類和三類化合物占總量的大部分,少部分包括生物鹼、多醣和一些微量元素;主要有效成分包括三類:三類、黃酮類及多醣類。其中,黃酮類(以異黃酮類為主)、香豆素類、木脂素類以及二苯乙烯類化合物由於含有雜環酚羥基,與女性體內的雌激素相似。


1.三類化合物


三類化合物是甘草的特異性成分,目前己分離出三類化合物60餘種。其中主要生物活性成分是甘草酸和甘草次酸兩種,其含量高生理活性強。甘草酸(甘草甜素)具有比蔗糖甜度高數十倍的甜味,且在甘草中含量較高,主要集中於甘草的根和根莖中。


(待續)


參考文獻


1. 台灣中藥典第三版編輯工作小組。台灣中藥典(第三版)。衛生福利部。2018;11; P248~249 。
2.姚天文、王清亮、劉盡美。甘草古今應用規律探究之一。中華中醫藥雜誌。2015;6;30-6。


(本文作者為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藥劑部中藥科藥師)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