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高雄記者毛志民
11月13日,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The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發布「水中殘留藥物報告」(Pharmaceutical Residues in Freshwater),直指於水中殘留數十億藥物,已威脅全球食物鏈。
人類與動物是使用藥物者,經過身體代謝排出體外,或直接還諸大地,或經過下水道、廢水處理場、焚化或掩埋等方式,最終還是回到了環境。據估計如荷爾蒙製劑、止痛藥和抗憂鬱劑等,約有1/10的藥品會對環境造成潛在危害。隨著人類更長壽、老者更多、經濟成長、新藥研發、加上早期治療,更高劑量或延長治療時間、更多的畜牧和水產養殖和氣候改變等因素,讓使用藥物的機會與數量越來越多,預估在未來十年,牲畜使用抗生素量將增加逾三分之二。
在中國、印度、以色列、南韓和美國的水道裡,都已經量測出極高的藥物濃度;針對英國890座廢水處理廠的排水研究,皆可發現ethinyl estradiol, diclofenac, ibuprofen, propranolol和抗生素,其濃度亦足以對環境造成不利影響。
實驗室和現場觀察發現,殘留水中的口服避孕藥造成魚類和兩棲動物女性化;影響精神的藥物殘留也改變了魚類的行為。氣候改變讓海洋生物和農作物生病、病媒散布全球;人類全球跑透透,也增加了病菌傳播的機會。氣候改變與濫用抗微生物製劑增加微生物對藥物的抗藥性,每年因抗藥性感染症身故者超過70萬人,迅速升等為全球性健康危機。
OECD報告指出目前行動的障礙有:費用及可用資源缺乏;缺乏系統性地評估風險及有力證據;立法缺乏彈性,法令欠缺對網購藥品的限制;不願採取預防措施和污染者付費原則;製藥工業態度消極等等。
會中亦提出釐清藥物殘留對環境的影響,評估藥物殘留對環境的相對風險;對藥物的風險效益分析中列入對環境影響的考量,鼓勵消除或減少有害物質的使用及產生的藥品設計;採購藥品時列入環保條件;限用對環境有害藥品、改進診斷方法、牲畜接受預防接種;升級汙水處理廠和回收未使用的藥品等策略,期望避免藥物殘留引爆生態浩劫。
回首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