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40

108 / 11. 11 ~ 11. 17

 

中藥學堂

和血聖藥—血竭(上)

 

 

◎文╱沈虹

 

一、前言


血竭來源為樹脂加工而成,英文名為“Dragon,s blood”,德文名為“Drachenblut”,即「龍之血」的意思。本草稱為麒麟竭,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載錄血竭為「和血聖藥」,其與乳香和沒藥同屬於樹脂類藥材,為中醫傷科活血化瘀中藥,然三者間之功效存有差異。本草載明:「乳香、沒藥雖主血病,而兼入氣分,然血竭則專於血分者也」。臨床上血竭常用於外傷出血、瘡瘍不斂,是為跌打損傷之傷科要藥;其他如血脈瘀滯、心腹疼痛等症狀亦能應用,足見血竭在中藥應用上有其特殊地位。


二、血竭基原及市售品商標


據《台灣中藥典》第三版記載,血竭為棕櫚科植物麒麟竭Daemonorops draco (Willd.) Blume之果實滲出樹脂經加工而成,所含血竭素(Dracorhodin)不得少於1.0%;此相同於2015年版《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所收錄的血竭品項。


血竭加工方法為由植物麒麟竭採收成熟果實,經充分曬乾後,與貝殼等硬物同入籠中並強力振搖,經摩擦撞擊使果實鱗片間分泌紅色樹脂,再篩去果實鱗片等雜質後,用布包起樹脂,放入熱水中使之軟化成團,再取出放冷,即成「原裝血竭」;而「原裝血竭」再加工並摻入「達瑪樹膠」等輔料,用布袋紮成類圓四方形,大小、重量不一, 一般直徑6~8cm,厚約4cm,重120~150克,最後在其底部貼上加工廠商之金色商標,即成各種牌號的「加工血竭」商品,台灣常見血竭商標如:皇冠牌(圖示具皇冠印)、五星牌、雞標、寶珠牌、BB 皇冠牌等。

 

其他廠標的血竭圖片:


三、歷代本草收載


血竭歷來有許多異名,如: 騏驎竭、海蠟(侯寧極《藥譜》)、麒麟血(《聖惠方》)、木血竭(《滇南本草》)…等。最早藥材文獻始於南北朝劉宋時期的《雷公炮炙論》收錄,其名為「騏驎竭」;而最早以「血竭」名稱出現,則為《本草圖經》。據文獻研考,歷代本草所記載血竭來源多樣,內文描述相較於現今藥典品種是不同。經考據主要來源時期可分四類:


(1) 南北朝時期:藥用紫膠蟲於樹枝分泌膠質物,可為血竭來源之一。唐代以後不再使用。

(2) 唐代時期:曾用楓香科楓香的樹脂作為血竭來源。

(3) 天門冬科龍血樹屬(亦有分類至百合科):如索科特拉龍血樹、德拉科龍血樹等。推測為唐宋時期,由大食國(今阿拉伯地區)經絲綢之路引入。史料《舊雲南志》記載的木血竭、明代•《滇南本草》記載麒麟竭出元江界(雲南南部)。二十世紀在中國雲南省也發現許多劍葉龍血樹,其加工製成的血竭,稱「龍血竭」,即現今中國大陸稱的「國產血竭」。

(4) 棕櫚科黃藤屬植物麒麟竭果實滲出的樹脂:本品為目前藥典血竭基原,此相關文獻為民國時期陳仁山編的《藥物出產辨》,內文描述「血竭,產自州府,由石叻運來,係用沙藤花熬成也。」顯示植物來源屬於藤本植物。


推測宋代以前所用的血竭應為天門冬科龍血樹屬植物木部的樹脂,而從明、清至今所用的血竭,則為天門冬科龍血樹屬植物與棕櫚科黃藤屬植物所產出之樹脂再加工而成,且後者為今日藥典收載品。3、4、5


(待續)

(本文作者為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藥劑部中藥科藥師)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