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29

108 / 8. 26 ~ 9. 1

 

《藥價差的合理規範∼借鏡日本經驗》研討會專題報導3-2

日本如何逐步縮小藥價差 確保醫療照護品質

 

 

◎文╱台南記者黃大晉

 

由台北市日本工商會醫藥品醫療機器部會與台灣藥品行銷暨管理協會聯合主辦、日本製藥工業協會(JPMA)協辦的《藥價差的合理規範∼借鏡日本經驗》研討會,7月23日在文化大學推廣教育部建國本部大夏館舉辦,會中邀請日本前厚生勞動省醫政局長,現任厚生勞動省政策參與的武田俊彥主講「成功改革藥價差之日本經驗分享」。


武田俊彥在演講中提到早期日本雖訂有藥價基準與價格調查方式,但在醫師專業診療費給付低的情形下,藥價差反成醫生和醫院的利潤來源,形成強烈鼓勵醫師開出更多藥物或銷售更多藥品,導致藥費的支出急遽上升。


日本醫學會(JMA)主席Takemi博士一直說「醫生的使命不是賣藥」,他是真正能夠看到未來的人。因此,JMA在1973年已將推動的政策改為強調增加醫師診療費,強調給予醫師獎勵為患者開處方,而不是由醫師多開藥物調劑給患者。1974年,日本開始將醫師的診療費大幅提高,但藥價差的問題仍然存在,醫生透過處方調劑藥品或銷售藥物獲利遭到越來越多的批評。


1989年11月9日,日本主要報紙的頭版新聞都報導「醫療機構的實際購買價格和他們的報銷價格的差異(藥價差)高達1兆3千億日圓」造成極大的反對聲量,因藥價差的問題,讓日本國內再次正視檢討「醫藥分業」的重要。


注重品質的日本,他們認為費用很重要,但質量更該被重視,價格應該基於其「價值」才是正確的方向,為使醫藥各司其職顧好醫療品質,同時減少藥價差衍生的問題,因此決定將「藥品的定價政策」和「藥品的分銷利潤」獨立來看。


1992年,日本廢止了原來的藥價「散裝線計算方法Bulk Line Calculation Method」,重新制定新的定價方式〈採批發商對醫療機構和藥房的售價(不含稅的市場價格)的加權平均值,加上消費稅以及可調節範圍(修訂前藥品價格的2%)的範圍用於穩定藥物分配。〉逐步縮小藥價差,同時也再次將醫師的診療費提高,也因此促進了日本醫藥分業的發展,讓醫師專注於為民眾診療處方,讓藥師用心於調劑與做好藥事照護的工作。


日本能成功將藥價差縮減到最小的合理範圍,武田俊彥說主要是日本的衛生政策已明確將醫藥分業定調為「這是一個倫理問題,而不是經濟問題。」是可以實現國際標準質量的保健政策。


武田俊彥也引用Nihon Iji Shimpo(日本醫學雜誌)第4765號(2015.8.22) https://www.jmedj.co.jp/journal/paper/detail.php?id=2704對其專訪的一篇文稿內容點出,日本如何逐步縮小藥價差來確保良好的醫療照護品質「從事物到藝術,從藥物到食物」。


這意味著,更多地承認醫生的技能,而不是過多的藥物用藥。並且應該優先考慮保持飲食能力,努力滿足患者的飲食慾望。老年患者服用過多的藥物會妨礙他們度過平常而有意義的生活。


日本以提高醫師的診療費用、提高藥師的調劑報酬,讓「醫藥分業」成為照顧民眾健康、減少藥價差黑洞的經驗,著實值得政府借鏡參考。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