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涂慶業
服藥方法(服藥次數、劑量、時間)(續)
結論
《傷寒雜病論》是我國最早將中醫理論與方藥結合的臨床治療專書,經過歷代中醫藥學家臨床使用證實確有療效,且為中醫方劑學提供了發展的依據,此後諸多方劑皆從它發展變化而來,而台灣中藥典中收載的200方基準方中更有55方出自《傷寒雜病論》,可見其在中醫臨床上使用的有效性與普遍性。
因此從《傷寒雜病論》來看,中藥煎服法是中醫辨證論治重要且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然隨著現代醫療專業的發展,傳統的中醫藥也開始強調統一性與標準化,當前中醫藥界多以中藥有效化學成分最高溶出率作為評定中藥煎煮法是否合理的唯一準則,並以此指導中藥煎煮,每每以一帖藥煎煮2~3次、每日服用2~3次、每次服用150~200c.c.等制式煎煮法,甚至開發中藥煎煮機取代人工煎煮;然而缺乏辨證施治的炮製、煎煮與服用方法,如此不諳病機、藥性隨意煎煮,既喪失了傳統中醫藥的精髓,亦背離了中醫藥對不同患者進行個性化治療的傳統,除了達不到療效外,更可能產生種種莫名的不良反應;因此,無論中醫師、藥師以及中藥廠應該思考如何依據藥物(方劑)的病機、藥性為規範,採取適當的煎煮法,以達到“藥證相投”的標的,提高臨床療效。
(全文完)
參考資料
11. 王竹蘭,肖相如《傷寒論》湯劑加水量與煮取量的研究。中華中醫藥學刊 2010年4月第28卷第4期。
12. 王玲周麗娥 《傷寒論》方煎煮時間規律初探。中醫文獻雜誌1996年第4期。
13. 李海鵬,年莉 《傷寒論》服藥方法探析。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 2012年11月第14卷 第11期。
14.傅延齡、宋文傑、範佳佳、張仲景。方藥服量控制方法 北京中醫藥2017年6月第36卷第6期。
(本文作者為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藥劑部中藥科藥師)
回首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