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涂慶業
前言
《傷寒雜病論》成書於傷寒疫疾流行的中國東漢末年,作者張仲景在書中自序云:「余宗族素多,向餘二百,建安紀元以來,猶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傷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淪喪,傷橫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訓,博采眾方,撰用《素問》《九卷》《八十一難》《陰陽大論》《胎肪藥錄》,並平脈辨證,為《傷寒雜病論》合十九卷。」由此可知,《傷寒論》是以《內經》理論為依據,並以成書年代相近的《神農本草經》中記述的藥物分類、四氣五味及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則為組方用藥的基礎,是我國第一部集理、法、方、藥於一體的中醫著作,因此被歷代醫家奉為「醫門之圭桌,醫家之聖書」。《傷寒論》全文共398條條文,用藥92味藥、立方113首,不僅組方法度嚴謹,用量精準,且書中對各類湯劑之煎藥方法蘊藏精奧,每張方的方後注中均明確指出了藥物的煎煮方法、煎煮時間(用水多少升,煎取多少升)、煎藥次序(何藥需先煎、何藥得後下)等,詳細的記錄藥物的炮製、湯方的製備和服用方法等,是熔理論與方藥於一爐的中醫藥學理論和臨床用藥經驗之專書,據統計全書將醫經與經方結合的方劑包括湯劑99首,散劑8首,丸劑5首,外用1首,因此被譽為「方書之祖」、「醫門之規矩」、「治病之宗本」,張仲景亦被後世尊奉為醫聖。1、2、3、4
方劑劑型
《傷寒論》中明確定義了丸劑、散劑、湯劑等三大劑型,不同劑型所用的溶媒及提取工藝也不盡相同,且製劑過程中所用的輔料及其工藝可因人因病不同而變換,可說是現代中藥製劑學的核心與奠基之作,例如:
1. 散劑:全書共8首,依製備工藝分為兩種:
a. 全方藥物一起搗篩為散,如:五苓散、牡蠣澤瀉散。
b. 各藥分別搗散,使用時再合在一起,如:瓜蒂散。原文:「右二味,各別搗篩,為散已,合治之,取一錢七。以香豉一合,用熱湯七合,煮作稀糜,去滓、取汁合散,溫頓服之」。
2. 丸劑:全書共5首,依製備工藝分為三類:
a. 全方直接製丸(以藥物為賦形劑):代表方劑為大陷胸丸(杏仁為賦形劑);原文:“右四味,搗篩二味,內杏仁、芒硝研如脂,和散,取如彈丸一枚;別搗甘遂末一錢七,白蜜二合,水二升,煮取一升,溫頓服之”。
b. 全方製成末,煉蜜為丸:代表方劑為理中丸;原文:「右四味,搗篩,蜜和為丸,如雞子黃許大」、麻子仁丸;原文:「右六味,蜜和丸,如梧桐子大」。
c. 藥物經提取後製成蜜丸:代表方劑為烏梅丸;原文:「右十味,異搗篩,合治之。以苦酒漬烏梅一宿,去核,蒸之五斗米下,飯熟搗成泥,和藥令相得,內臼中,與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 (待續)
參考資料
1.張明生 李立華 韓燕全。《傷寒論》中藥學理論與應用初探。中醫藥臨床雜誌。2017;8;29-8。
2.潘中藝 傅延齡 宋佳。張仲景醫學源流述略。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18;11;41-11。
3.李文元 郭華。《傷寒論》對《黃帝內經》理論體系的繼承與創新。遼寧中醫雜誌。2015;42-8期。
4.張葦航 何新慧。試論《傷寒論》對《神農本草經》藥物學的繼承和發展。時珍國醫國藥。2006;17-7。
(本文作者為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藥劑部中藥科藥師)
回首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