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15

108 / 5. 20 ~ 5. 26

 

臨床藥學大觀園

《御藥之道》

Bezafibrate用於原發性膽汁性膽管炎輔助治療

 

 

◎文╱胡晉嘉

 

原發性膽汁性膽管炎(primary biliary cholangitis, PBC)又稱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是一種與免疫有關的慢性肝臟發炎疾病,肝臟末端的膽小管遭到自身T細胞攻擊,導致膽汁無法排出肝外,長期累積下來對肝臟產生毒性,最終導致不可逆的肝硬化。發生率約為1/25000,以北歐及北美盛行率最高,好發於40歲到60歲的女性,男女比為1:10。大部分罹患PBC的人都不會有症狀,只有一些人會出現全身發癢 (尤其是手掌和腳掌)、輕至重度疲倦、皮膚顏色逐漸變黑或在眼睛周圍出現白色凸點等因人而異的症狀,而當肝臟受損到一定程度時,甚至會出現黃疸、腹水、瘀斑、內出血(尤其是腸胃道) 或骨質疏鬆等併發症。故臨床上須靠血清學檢查如肝指數 (ALT/AST)、膽紅素及鹼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 ALP)是否升高或抗粒腺體抗體(antimitochondrial antibody, AMA)及抗核抗體(antinuclear antibody, ANA)是否陽性才能確診。


目前臨床上用於原發性膽汁性膽管炎的一線治療藥品為ursodeoxycholic acid (UDCA),這種藥品結構類似人體天然的膽酸,可降低生化指數及延緩肝硬化的進程,使用方式為一天口服13到15 mg/kg,分成2到4次隨餐服用,須注意不可與含鋁的制酸劑及膽酸螯合劑一起使用,因為會產生交互作用降低UDCA的血中濃度,進而影響療效,若仍有併用之必要性,建議錯開2到5小時為佳;常見的副作用包括頭痛頭暈、噁心、便秘、腹瀉和背痛等。然而仍有些病人使用UDCA效果不佳,病情仍會持續惡化,亟需新的治療方式。


Bezafibrate為一種過氧化物酶體增殖物活化受體(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s, PPAR)促進劑,可抑制acetyl-CoA carboxylase減少三酸甘油酯的生成,根據2018年一項隨機雙盲的BEZURSO第三期試驗,將100名對UDCA反應不佳的病人以1:1分成每日給予bezafibrate 400 mg的實驗組及給予安慰劑的對照組,且兩組均持續使用UDCA,該試驗為期24個月,primary outcome為膽紅素、鹼性磷酸酶、肝指數、白蛋白及凝血酶原等指標回復正常;結果bezafibrate組有31%達標,安慰劑組則為0% (95% CI:10-50, p<0.001),且bezafibrate組中更有67%的人鹼性磷酸酶指數回復正常,以上結果顯示UDCA加上bezafibrate的確有更好的療效。Bezafibrate組常見的不良反應為肌肉痛(20%)、鼻咽炎(18%)、關節痛(14%)和腹痛 (14%),但發生率和安慰劑組並無顯著差異,只有肌肉痛的比例較高約為安慰劑組的2倍。本篇研究為PBC的治療提供了新方向,若能透過更大規模的臨床試驗進一步證實,未來將可造福對UDCA反應不佳的患者。


引用文獻


1. Lindor KD, Kowdley KV, Luketic VA, et al. High-dose ursodeoxycholic acid for the treatment of primary sclerosing cholangitis. Hepatology 2009;50:808-14.
2. Corpechot C, Chazouilleres O, Rousseau A, et al. A placebo-controlled trial of bezafibrate in primary biliary cholangitis. N Engl J Med 2018;378:2171-81.


(本文作者為臺北榮民總醫院藥學部臨床藥師 / 臺北醫學大學臨床藥學所碩士)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