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忽視的老人用藥問題 ◎文╱藥師黃永成 台灣已漸步入高齡化社會,老年人因為身心功能、組織器官的衰退、維持生理恆定的能力變差,導致罹患一種或多種慢性疾病,在用藥諮詢的過程中,總有很多老人拿著多種藥物的藥袋,諮詢各種用藥的相關問題,其中,多重用藥(Polypharmacy)可能潛藏著藥物交互作用、不良反應及重複用藥的風險更是重要,因此醫療用藥問題需更加嚴格把關,以確保用藥安全。 多重用藥目前並無精確的定義,一般以五種以上的用藥做為多重用藥的定義,老年人因常併有許多慢性病,因而就診多種科別或不同醫療院所,服用多種藥物來治療疾病的問題。但多重用藥常會導致許多問題包括:一、藥物不良反應及藥物交互作用增加:研究顯示與藥物使用的種類數量有關,主要是老年人因生理狀態改變、年齡相關的藥物動力學的差異,對藥物吸收、代謝、敏感度均不同,致使發生不良反應的機率會較高。二、降低服藥順從性:當老人家服用藥物數量增多時,其自行停藥、忘記吃藥、吃錯藥的比率也會隨之上升;另因認知障礙、視力障礙或教育程度不足而無法閱讀藥袋,可能也會增加用藥的錯誤。三、藥物處方惡化連鎖反應:使用某種治療藥物後引起副作用,為緩解此副作用而開立其他藥物,導致愈吃愈多,這些都是在處方服藥時,需特別審慎考量的因素。 用藥的相關問題(Drug-related problems,DRPs)意指病人藥物治療出現非預期的結果,影響了預期的治療成效,造成問題的原因包括:用藥錯誤(Medication error)或藥物不良事件(Adverse drug events)、多重用藥或過度用藥(overuse)、未充分用藥(underuse)、不適當用藥(inappropriate use)、病人服藥遵從性(Medication adherence)等因素。不論是在處方、配藥及給藥的過程中,或是同時使用多種藥物時,可透過用藥評估或品管工具,審視用藥適當性,並降低發生錯誤的風險。 潛在性不適當用藥(potentially inappropriate medication, PIM)部份,在使用程序上雖為合理,但可以選擇另一種更有效安全的藥物來替代。評估PIM的工具分為兩類:(一)概括式準則,評估面向含括:劑量、交互作用、適應症、療效、不良反應、服藥遵從性等,需以臨床判斷為基礎,評估較為耗時而少用,如藥物適當性指數(medication appropriateness index, MAI)等。(二)條列式準則,主要為專家意見或共識、文獻回顧形成的標準化工具,經專家的共識會議,所訂定出潛在性不適當用藥準則,主要有Beers Criteria、Screening Tool of Older Persons' Potentially Inappropriate Prescriptions (STOPP)/Screening Tool to Alert doctors to Right Treatment (START) 等,目前以美國老年醫學會(American Geriatrics Society; AGS) 2019年更新版本的Beers Criteria較為廣泛使用,可簡單直接判斷用藥是否潛在有不適當性。 長照或居家照護的醫療照護環境中,老人仍是藥物使用的最大族群,可能常會有忘記吃藥、擅自停藥或加藥、重複拿藥等情形。因此醫師處方時,應多瞭解詢問病人目前服藥情形,需加以審慎評估,以避免藥物交互作用及不良反應的發生。如何減少服藥所產生的錯誤,降低藥物不良反應引起的傷害,有賴醫師、藥師、病人、家屬及衛生主管單位的努力,共同創造優質的用藥安全環境。 (本文作者為台大醫院雲林分院藥劑部藥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