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04

108 / 3. 4 ~ 3. 10

 

不願打疫苗 醫病溝通成關鍵

 

 

◎文╱高雄記者毛志民

 

「不願打疫苗」上榜世界衛生組織(WHO)元月份公布2019全球10大健康威脅之一,主要是受到1.自認不會得病、2. 對疫苗安全性信心不足、3.不容易取得疫苗等三大因素所影響。


1. 自認不會得病:通常對疫苗能預防疾病的感知風險低,即感染風險低於施打疫苗風險,不認為施打疫苗是必要的預防措施。

2. 對疫苗安全性信心不足:近年來國際間興起「反疫苗運動」,儘管相關事件已證實造假,但錯誤觀念仍持續誤導,導致如「麻疹」等可以用疫苗預防的疾病重新開始流行。

3. 不容易取得疫苗:獲得疫苗的管道、價錢是否可負擔、接種服務覆蓋度、方便等因素都會影響人們決定施打與否。衛生局在社區、賣場等處設站施打公費流感疫苗便是增加方便性,國外社區藥局藥師能提供施打疫苗服務亦著眼於此。


台灣去年公費流感疫苗屢傳因肉眼可見的異物而回收,與前年相較少了約80萬人施打,加上四價自費流感疫苗也供不應求,由截至今年元月底的「季節性流感疫苗不良事件通報摘要報告」可知,平均每十萬劑注射後接獲疫苗不良事件通報約為3.4件,略高於去年同期2.2件,所幸綜合疫苗不良事件通報資料之評估結果,尚未觀察到須採取相關措施之安全疑慮,但通報事件增加亦可能是大家對其安全性更加重視所致。


霍普金斯健康安全中心學者阿梅什•阿達加(Amesh Adalja)博士建議,當患者表示對疫苗施打感到猶豫時,應先了解其顧慮,並提供更多的藥品資訊,以事實和證據說明為何疫苗是最好方案。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