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永成
幽門螺旋桿菌(Helicobacter Pylori)是常見的細菌感染,全球超過50%人口遭受其感染,盛行率與當地的衛生環境條件有關,多數是藉由飲食為傳染途徑,一旦發生感染,可能會引起噁心、嘔吐、腹痛、胃灼熱、腹瀉等症狀,許多研究報告證實是引起胃炎、消化性潰瘍、胃惡性腫瘤和消化不良症狀的重要因素。
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的治療用藥是藥物諮詢過程中常見的課題,包括服藥數量、頻率、療程、副作用及可能的抗藥性等考量點。目前大多數國際性藥物治療準則建議仍是以質子幫浦阻斷劑(PPI)、clarithromycin和amoxicillin(或metronidazole)使用7-14天所組成的標準三合一療法(Triple Therapy)為第一線治療首選;另外系列性治療(Sequential Therapy)的藥物組合則包括(PPI一顆 + amoxicillin 1000 mg,一日二次x 5天;而後再使用 PPI 一顆+clarithromycin 500 mg + metronidazole 500 mg,一日二次x 5天)及由PPI、amoxicillin、clarithromycin和metronidazole所組成的合併療法(Concomitant Therapy),也都具有很好的療效,上述對於幽門螺旋桿菌的根除率幾乎都高達八成以上。在三合一療法中,如果對penicillin過敏時,可改用metronidazole;對clarithromycin產生抗藥性時,則可改用levofloxacin替代。當第一線治療失敗時,在第二線的選擇上,目前推薦的標準治療是由PPI、鉍劑、tetracycline和metronidazole組成的四合一療法(Quadruple Therapy)或以PPI、amoxicillin 和 levofloxacin 組成的三合一療法為主。
臨床上,根除幽門螺旋桿菌失敗的原因可能與抗生素的抗藥性、病人對藥物的順從性不佳及PPI的代謝過快有關。幽門螺旋桿菌對clarithromycin所產生的抗藥性是第一線標準三合一療法失敗的主要原因;然而,病人對藥物的順從性不佳通常是與藥物副作用(如amoxicillin有皮疹、腹瀉等;clarithromycin有味覺異常、腹痛、腹瀉與嘔吐等;metronidazole有味覺異常、噁心、嘔吐、頭痛等)的發生有關,常因輕度副作用,便自行停藥。另外PPI的作用會提升胃內pH值,增加抗生素對幽門螺旋桿菌的敏感度與在胃中的穩定度,其藥物代謝主要由肝臟Cytochrome P450的CYP2C19酵素代謝,如具有「代謝速率快基因型」的病人,其除菌效果亦會較差,這些因素也都扮演著治療成敗的重要角色。
因此,經確認感染幽門螺旋桿菌的病患,選擇治療方案時,應詢問患者以前抗生素使用的情況,並考量各地區菌株抗藥比率高低,選用適當有效的用藥組合,避免抗藥菌株的產生。
對於服藥總量、療程與根除率成敗的重要性應詳加說明,如用藥產生副作用時,可回診或提供諮詢服務,協助完成療程,藉由正確的診斷、配合治療與評估,以確保有效治療。
參考資料:
1. http://emedicine.medscape.com/article/176938-overview.
2. Chey WD, Leontiadis GI, Howden CW et al. ACG Clinical Guideline : Treatment of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 Am J Gastroenterol 2017; 212-238.
3. Padol S, Yuan Y, Thabane M, Padol IT, Hunt RH. The effect of CYP2C19 polymorphisms on H. pylori eradication rate in dual and triple first-line PPI therapies: a meta-analysis. Am J Gastroenterol 2006; 101: 1467-75.
(本文作者為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雲林分院藥劑部藥師)
回首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