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賴勇吉
大黃藥理研究
大黃瀉下作用機制
將成年SD大鼠分為灌服大黃組(每天灌服2次煎劑,每次3mL)和對照組(每天灌服2次蒸餾水,每次3mL),連續9天。結果證明大黃的瀉下作用可能與腸道5- HT及其受體含量的增高有密切關係。5
研究大黃中結合蒽對小鼠的促進腸蠕動和致瀉作用,採用炭末法和記錄小鼠用藥後的瀉下數,探討其治療參考劑量和量效、時效關係,並測定主要藥動學參數。結果表明,結合蒽有明顯的促進腸蠕動和致瀉作用,半效劑量為150.48~224.45mg/kg,體內半衰期為5.10小時。6
應用Gordon-Chadwick(1979)體內環封法研究大黃懸浮液對動物腸道內水份和電解質的移行速度。結果表明大黃能明顯加強小鼠消化道的推進性運動及推進速度。實驗結果初步證實,大黃的瀉下作用與腸內水分和鈉離子分泌直接有關,即促進水分和鈉離子向腸道內迅速移進,由此可見,大黃的瀉下作用是由腸道黏膜向腸管內分泌水份所致。7
大黃使用建議
大黃用於瀉下作用時,主要是取其結合蒽成分,故煎煮時間不宜太長,但若用於止瀉作用時,因主要是以鞣質為主成分,則煎煮時間宜長。
大黃採收後的乾燥方式早期以燃燒潮濕木柴以發煙薰製或搭棚串掛風乾,但此方法耗日廢時,光薰乾就需耗近兩個月時間。目前處理方式為較經濟方式於烘箱內烘乾,但需注意溫度須控制於攝氏45度左右低溫烘烤。超過攝氏55度,大黃內的成份反而會遭到破壞8。
(待續)
參考資料
5. 趙燕玲等。大黃的瀉下作用與腸道5-HT及其受體的關係。雲南中醫學院學報。2002;1(25):1-3。
6. 魏鳳玲等。大黃中結合蒽的致瀉作用及藥動學研究。中國實驗方劑學雜。誌。1999;6 ( 5 ) : 53-55。
7. 周才一等。上海中醫藥雜誌。1983;(3):48。
8. 唐文文、李國琴、宋平順等。大黃乾燥方法研究。Chinese Traditional and Herbal Drugs,2013,2(44):4。
(本文作者為藥師/台中市新藥師公會中藥發展委員會副主委)
回首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