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黃薇如
前言
中藥常有以四季來命名的藥物,像是冬葵子、春砂仁、半夏、夏枯草…等等,皆因與生長及採收時節有關,其中「夏枯草」為多年生草本植物,輪傘花序頂生呈穗狀,紫色或白色,夏季當果穗半乾時呈棕紅色,所以在《本草蒙筌》中就提到:「冬至後發生,夏至時枯瘁,故謂夏枯草也」。現今臨床上常單獨使用夏枯草的乾燥果穗,因此又有「夏枯花」之別名;於夏季採收,除去雜質,曬乾,能清肝瀉火,明目,散結消腫,用於目赤腫痛、目珠夜痛、頭痛眩暈,痹病,癭瘤,乳癰,乳癖、乳房脹痛等症。
基原
夏枯草據《台灣中藥典》記載為唇形科Labiatae植物夏枯草Prunella vulgaris L.之乾燥果穗。最早紀錄在《神農本草經》列為下品:「味苦、辛,寒。主治寒熱,瘰癧,鼠瘻,頭瘡,破癥,散癭結氣,腳腫濕痺。」為具有清熱瀉火功效的常用中藥。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引《圖經本草》曰:「冬至後生,…三月、四月開花作穗,紫白色似丹參花,結子亦作穗,至五月枯,四月采」;原植物生於荒地、路旁、山坡草叢中,喜溫和濕潤氣候,耐寒,主產於中國江蘇、浙江、河南、安徽等地。夏枯草的藥用部位歷代以來為地上部分帶花果穗的莖、葉的全草入藥,近代則主要都以果穗為主,台灣中藥材市場則以「夏枯草」與「夏枯花」分別使用。1、2
藥材性狀3
(待續)
參考資料
1. 海波、張芝玉、蘇中武。夏枯草的本草考證。中草藥。1994:25-4。
2. 石磊、詹志來、楊釗。夏枯草藥材商品的規格等級標準。中國現代中藥。2017:19-4。
3. 陳士林、林餘霖。中藥飲片標準圖鑑。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2013:510。
(本文作者為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藥劑部中藥科藥師)
回首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