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73

107 / 7. 9 ~ 7. 15

 

中藥學堂

淺談胃食道逆流的中醫治療(上)

 

 

◎文╱潘師儀、許富鈞

 

前言


胃食道逆流疾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GERD)為胃部之內容物反流進入食道,引起不適症狀或併發症的一種疾病。常見胃食道逆流的困擾有火燒心、溢赤酸、食道炎、食道潰瘍、食道出血或食道狹窄、喉嚨卡卡、常無故咳嗽,特別是吃飽後、平躺姿勢其症狀更明顯。受這些症狀困擾的民眾通常會到心臟科、胸腔科檢查,又往往找不出原因,通常是所謂「胃食道逆流疾病」所引起的。近年流行病學統計明確地指出GERD與某些反覆性發作的氣喘、慢性乾咳、睡眠呼吸暫停症候群、非心源性胸痛或胸悶、慢性支氣管炎以及慢性咽喉炎等疾病有著不等程度的因果關係。


流行病學


在西方國家的統計顯示,GERD是種常見的消化道疾病,有10~15%的美國成年人每天會出現一次胸口灼燒感的症狀,而15~44%者則每個月會出現一次。其中因胸口灼燒感症狀就診的患者中,經由內視鏡檢查或24小時食道pH監測被確認有「逆流性食道炎」(reflux esophagitis,RE)的表徵者佔30~40%,而美國的GERD的盛行率約在25~36%之間。臺灣GERD的盛行率亦由30年前的2-5%逐漸增加至近年的12~16%。GERD罹患者無性別上明顯差異,罹患年齡則以30歲以上較為常見。基本上,GERD與罹患者本身的文化經濟階層無關,但卻與個體本身常年飲食習慣(如高脂飲食或暴飲暴食)、工作勞累、缺乏運動、情緒精神狀態、肥胖、懷孕甚至習慣性便祕有著密切的關係。


病因病機


中醫文獻一般將胃食道逆流疾病歸屬於「吐酸」、「吞酸」、「嘈囃」、「反胃」、「胃痞」、「噎膈」、「胸痹」、「梅核氣」、「食道癉」等範疇。中醫學從整體觀念出發,辨證論治,臨床療效明顯。


本病多由情志不遂,肝膽失於疏泄,橫逆犯胃;飲食不節,菸酒無度灼傷胃經,胃氣不和;平素脾胃虛弱,脾虛濕滯,濁陰不降,胃氣反逆;素罹膽病,膽熱犯胃,上逆嘔苦;肝火上炎侮肺,肺失肅降,咳逆上氣等原因導致肺之宣肅、肝膽之疏泄和脾胃之運化失常。本病無論何種證型,均以「胃失和降,胃氣上逆」為基本病機。胃氣上逆,胃液隨上逆之胃氣損傷食道黏膜而發病,病位在食道,與胃、肝、肺等臟腑的關係密切。綜觀多數學者對胃食道逆流的中醫論點,本病病因病機總體上來說是本虛標實,而以實證居多。


(待續)


參考資料


1. 蕭鈞元、洪裕強、蔡金川,胃食道逆流之中醫證治探析;中醫內科醫學雜誌,13(1):1-8,2015。
2. 郭昭宏,淺談胃食道逆流疾病及其治療;高雄醫師會誌,20(4):354-359,2012。
3. 吳龍源,胃食道逆流的中醫辨證與治療;中醫藥研究論叢,14(2):22-32,2011。


(本文作者潘師儀為義大醫院藥劑部中藥局藥師,許富鈞為義大醫院中醫部住院醫師)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