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68

107 / 6. 4 ~ 6. 10

 

中藥學堂

濕疹的中醫藥探討(上)

 

 

◎文╱潘師儀、紀曉芳

 

前言


濕疹(eczema)在醫學上的名稱為「非特異性皮膚炎」,亦即任何原因造成皮膚發炎皆可稱為濕疹,大多原因不明,可能與過敏體質有關,但不是因為「濕」才造成濕疹。濕疹也是一個症狀的通稱,它包含的疾病數十種,醫學上的命名有以病程來分類,如:急性濕疹樣發炎、亞急性濕疹、慢性濕疹;以發炎的原因來分類,如:接觸性皮膚炎、缺脂性皮膚炎、汗疹;或以部位、形狀命名如:尿布疹、富貴手、汗皰疹等。


病兆發生在表皮和真皮淺層處,依病程分類來說,急性濕疹樣發炎是因表皮層很多發炎細胞的浸潤,形成很多小泡泡和海綿樣變化(Spongiosis),小泡泡聚集成大泡泡,隔開表皮與真皮層,外觀出現小水泡和紅斑,組織內滲出組織液,看起來比正常的皮膚還要濕的狀態,這也是濕疹被稱作濕疹的主要原因。一旦皮膚反覆發炎,表皮層增厚,角質層也因為發炎而代謝加快,皮膚呈現粗糙紅斑「脫皮」或「脫屑」,即亞急性濕疹(Subacute Eczema)。若濕疹反覆發作,皮膚會抵抗反覆發炎而增生、變厚(苔癬化lichenified),皮膚增厚、變乾、甚至合併裂縫產生,即所謂慢性濕疹(Chronic Eczema)。


病因病機


古代無「濕疹」之名,據其臨床表徵,主要歸屬於「浸淫瘡」(滲水極多,全身性濕疹)、「濕毒」;依其發病部位可分:小腿為「濕臁瘡 」、肘窩或膝窩為「四彎風 」、陰囊為「繡球風」等。


隋《諸病源候論》曰:「諸久瘡者為風濕所乘,濕熱相搏,則頭面身體生瘡。」綜合上述,病因為風、溼、熱邪所致。


患者因衛外不固、脾胃功能失調,代謝水分功能差,導致濕與熱在體內堆積。加上外在風、濕、熱邪,內外相合,發在肌膚,則紅疹、搔癢、水泡等。若濕熱毒邪日久耗傷正氣,耗損陰血,生風化燥,則可轉變為慢性濕疹,病期難癒。


(待續)


參考資料


1. 陳建州,皮膚疾病的診斷與治療,台灣愛思唯爾有限公司,2011:10-17
2. 洪淑英,惱人的皮膚病∼濕疹,傳統醫學雜誌,2007,18(2): 90-97
3. 許堯欽等,全身性濕疹的中醫診療病例報告,臺灣中醫醫學雜誌,2010,9(1):49-59
4. 黃瑩等,濕疹診治醫案,臺灣中醫醫學雜誌,2015,13(1): 43-58


(本文作者潘師儀為義大醫院中藥局藥師、 紀曉芳為義大醫院中醫部實習醫師)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