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60

107 / 4. 9 ~ 4. 15

 

病人用藥教育

您不可忽視的眼內炎(Endophthalmitis)(上)

 

 

◎文╱王筱萍

 

前言


眼內炎指的是發生在眼球內部組織,包括水晶體和房水受到細菌或真菌感染稱之。大部分眼內炎是外源性感染,細菌透過創傷、眼科手術或角膜感染併發所致,而內源性眼內炎,通常是生物體先於血管分佈密集的脈絡膜繁殖,繼而延伸至玻璃體。急性眼內炎大多是由細菌所引起,是一種會威脅勢力的疾病,必須緊急接受治療,治療結果取決於細菌的毒性(virulence)和是否有即時接受正確的治療。


細菌性眼內炎依發生原因分類如下:


一、白內障術後感染


是引起急性眼內炎最常見的原因,通常發生於白內障手術後六星期內,75% 受到感染的人於術後第一週內發生。在美國,白內障術後發生眼內炎的機率為0.1~0.2%,雖然發生機率不高,甚至是少見,但每年進行白內障手術的病人為數眾多,因此,對此感染也不可不察。 病人的症狀通常是術後出現視力下降、眼痛等。凝固酶因性葡萄球菌(coagulase-negative staphylococci)是眼球表面常駐的菌種,因此,也成為造成白內障術後眼內炎的主要元兇,其他細菌則包括金黃色葡萄球菌(10%)、鏈球菌(9%)、革蘭氏陽性菌(5%)、革蘭氏陰性菌(6%)等。急性眼內炎是緊急醫療狀況,需立刻就醫,最直接的治療方式就是在玻璃體內採檢後,於玻璃體內注射抗生素,嚴重時,則需進行玻璃體切除術。在美國,通常會經驗性於玻璃體內給予 vancomycin 1mg 加上ceftazidime 2.25 mg,然玻璃體內的抗生素濃度於注射後會快速下降,僅能維持24~48小時,可能無法維持殺死所有細菌的濃度,所以48小時後,病人狀況若未獲改善或惡化,則須再投予一劑,然第二劑建議依細菌培養的結果,選擇適當的藥品。近期美國FDA對此也發布相關的安全警訊,內容是過去曾有數十件案例於眼科手術結束後,在眼內注射含vancomycin成分注射劑,之後發生出血性阻塞性視網膜血管炎(hemorrhagic occlusive retinal vasculitis, HORV)的通報案例。HORV臨床症狀包含突發性無痛視力下降、眼內炎、視網膜內出血、視網膜血管炎、阻塞及缺血,此為延遲性症狀,發作時間可長達3週。


二、人工水晶體感染


是罕見白內障手術後併發症,白內障手術移除病變的晶狀體後,在原空間會放置人工水晶體,慢性人工水晶體感染通常由瘡窗桿菌 (cutibacterium acnes)造成。治療方式包括玻璃體內注射vancomycin,或玻璃體切除術(vitrectomy)。


三、水晶體內注射後感染


濕性黃斑部病變,通常需要每月規律於水晶體內注射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每次注射所負載的眼內炎風險與白內障術後感染相似,風險發生率約0.09%,但由於重複注射治療,因此,發生風險隨使用次數而增加。


(待續)
(本文作者為三軍總醫院臨床藥學部藥師)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