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芬郁
前言
葛根最早出現《神農本草經》列為中品,性味甘、辛、涼,歸脾、胃經。功效解肌退熱、生津止渴、發表透疹、升陽止瀉。它的藥用價值很廣,葛粉能調節人體機能、增強體質,抗衰老延年,素有「亞洲人參美譽」,稱之「長壽粉」,在「日本被譽皇室特供食品」。葛花曬乾後,可以直接入藥解酒、醒脾。葛條纖維長、韌,可做織布和造紙原料。世界衛生組織權威專家預測,葛根有望成為世界第六大糧食作物1。
葛根基原
本品為豆科植物野葛Pueraria lobata. (WilId) Ohwi和Pueraria thomsonii Benth的乾燥根1。依據是《台灣中藥典》將野葛根、甘葛藤根(市面上稱粉葛)做整理區分如下表 2。
葛根的本草考證
葛根始載於《神農本草經》,陶弘景稱「今之葛根,人皆蒸食之。當取入土深者,破而日乾之。」《圖經本草》載「今處處有之,江浙尤多,春生苗引藤蔓,長一二丈,紫色。葉頗似揪葉而青,七月著花粉紫色,似豌豆花,根形大如手臂,紫黑色,五月五日午時採根,曬乾以入土深者為佳」。明代《本草綱目》載「葛有野生跟栽培種,種其蔓延長…。其根外紫內白,長者七八尺。葉有三尖,如楓葉而長,面青背淡。其花成穗,累累相綴,紅紫色。其莢如小黃豆莢…生嚼腥氣、八九月採」。《証類本草》附載有成州葛根(今甘肅省),海州葛根(今江蘇省)附圖看出成州葛根是單葉,海州葛根是三小葉且莢果明顯。
綜合上述所描述古代典籍對葛根描述藥材型態特徵形容是模糊且繪圖也不明確,才會造成今天市場葛根品種使用上的混亂。葛根的來自豆科植物葛屬共11種,其中峨嵋葛、食用葛在四川地區當葛根入藥;三裂葉葛在浙江南部地區會混作葛根入藥3。整理葛根藥材名稱、品種、分布地區如下表。(表格刊於下期)
(待續)
參考資料
1. 史利紅。內蒙古中醫藥。2010;12:53。
2. 台灣中藥典,第二版。行政院衛生署。2013:89-106。
3. 黃再強、張燕飛等。葛根類藥材主流品種品質研究進展。2016;39(2):122-126。
4. 傅延齡、張林等。葛根歷代臨床用量分析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14;55(20):1773-176。
5. 郭敬、周強等。淺談仝小林選用葛根經驗談。上海中醫藥雜誌。 2015;49(6):12-13。
(本文作者為高雄長庚紀念醫院中藥組藥師)
回首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