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阻塞2018新版指引 治療分四大族群 ◎文╱藥師王奕山 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自2016年正名為「肺阻塞(國語)」、「肺塞病(台語)」後,更貼近民眾能理解的疾病。它是一種因呼吸道長期受到髒空氣的刺激,例如吸菸、空氣汙染、在工作環境中吸入粉塵、煙霧或化學物質等,而導致呼吸道組織受損發炎或肺功能受阻的慢性呼吸道阻塞疾病。 吸菸仍然是COPD的最大危險因素,因此鼓勵病患戒菸,目前2018 GOLD(Global Initiative for Chronic Obstructive Lung Disease, GOLD)指引也強調了顆粒物暴露和室內污染作為COPD危險因素的作用。而哮喘、HIV和肺結核也可能導致COPD的發展。肺阻塞的典型症狀為咳嗽、有痰及慢性且持續漸進性的呼吸困難(口訣:咳痰喘)。目前治療依新版指引將症狀和風險分為 A、B、C、D 四個不同族群,分別給予不同的藥物做為起始治療,再依據病人對藥物的反應,包含症狀及急性惡化風險的改善狀況,來決定持續或合併藥物治療。 吸入型支氣管擴張劑為一線治療,可選LAMA(Long-acting Muscarinic Antagonist)或LABA(Long-acting β2-agonist),效果不彰再合併治療(LABA+LAMA),最後再加上吸入型類固醇(ICS)。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於2017年發行台灣肺阻塞臨床照護指引,也發展「一分鐘登階肺阻塞風險評估量表」,分別於全台北、中、南三處打造肺阻塞風險評估衛教山,融合診間六分鐘步行檢測(6MWD)與爬樓梯測試(SCT)於登山步道階梯,落實生活風險評估,讓民眾能邊爬山邊進行自我健康的監測。更多訊息請連結右方QR Code。 ↑2018 GOLD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