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11

114 / 5. 19~ 5. 25

學習

中藥學堂
植物花類生藥:荊芥穗(一)

 





◎文/藥師林大楨


荊芥穗(Nepetae Spica)(日:ケイガイ,《第十八改正日本藥局方》收載品)以「假蘇」之原名收載在《神農本草經》的中品。《神農本草經》說:「假蘇,味辛,溫。主寒熱鼠瘻,瘰癧生瘡,破結聚氣,下瘀血,除濕痹。一名鼠蓂。生川澤。」1《名醫別錄》的中品有收載有荊芥穗,《名醫別錄》說:「假蘇:無毒。一名薑芥。生漢中。」2註曰:「《品彙》以「荊芥」為假蘇正名。按《大觀》、《政和》、《證類》、《大全》以假蘇條注。而「荊芥」一名則首見於《吳普本草》。」2《藥性論》說: 「荊芥:可單用。治惡風賊風,口面歪斜,遍身疹痹,心虛忘事,益力添精,主辟邪毒氣,除勞。久食動渴疾。治疔腫,取一握,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冷,分二服。主通利血脈,傳五臟不足氣,能發汗,除冷風。又搗末和醋封毒腫。」3而《食療本草》說:「荊芥:孟詵〔掌氏引〕:荊芥,多食熏人五臟神。食療〔唐氏引〕:荊芥,辟邪氣,除勞,傳送五臟不足氣,助脾胃。多食熏五臟神,通利血脈,發汗,動渴疾。又,杵為末,醋和封風毒腫上。患疔腫,荊芥一把,水五升,煮取二升,冷,分二服。孟詵〔《綱目》引〕:荊芥,治產後中風身強直,研末酒服,作菜食久,動渴疾,熏人五臟神。反驢肉、無鱗魚。」4在南唐・陳士良撰的《食性本草》菜蔬第二說:「荊芥,主血勞,風氣壅滿,背脊疼痛,虛汗,理丈夫腳氣,筋骨煩痛,及陰陽毒,傷寒頭痛,頭旋目眩,手足筋急。本草呼為假蘇,假蘇又別是一物。假蘇葉銳圓,多野生,以香氣似蘇,故呼為蘇。」5


(待續)



參考資料:


1. 《神農本草經》:清•孫星衍、孫馮翼同輯。自由出版社出版(台北縣新店市)。第165頁。
2. 《名醫別錄(輯校本)》:梁•陶弘景輯,尚志鈞輯校。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北京市)。第156頁。
3.《藥性論、藥性趨向分類論:合刊本)》:唐•甄權撰,尚志鈞輯釋。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發行(合肥市)。《藥性論(輯釋本)》第109頁。
4.《食療本草。附篇Ⅰ:食性本草。附篇Ⅱ:食醫心鏡。附篇Ⅲ:食醫心鏡(續集)》:唐•孟詵撰,張鼎增補,尚志鈞輯校。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發行(合肥市)。第29頁。
5.《食療本草。附篇Ⅰ:食性本草。附篇Ⅱ:食醫心鏡。附篇Ⅲ:食醫心鏡(續集)》:唐•孟詵撰,張鼎增補,尚志鈞輯校。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發行(合肥市)。附篇Ⅰ:《食性本草(考異本)》:南唐•陳士良撰,尚志鈞輯考。第197頁。



(本文作者為日本私立第一藥科大學藥學士、日本國立九州大學藥學博士。藥師、教授、研究所所長退休)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