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房沒落是藥師的問題? ◎文╱藥師公會全聯會中藥發展委員會 中藥房的百草櫃、戥秤與中藥香是老一輩的生活記憶。曾幾何時,這最熟悉的存在,卻一間間悄然消失。究竟是誰讓中藥房走向沒落?是時代拋棄了它?還是整個體系出了問題? 事實上,這是一個多重因素交織的結果,包含政策制度鬆散、競爭排擠、民眾使用中藥習慣改變與世代斷層,才是導致衰敗的真正元兇。 首先,不可忽視的是中藥商執照的亂象。 中藥商爭取立委合作,修改「藥事法」,於民國87年5月29日三讀通過第103條修正條文,讓民國82年2月5日前開業之中藥商能向主管機關申請中藥營業證明文件,得以繼續經營中藥業務,導致申請中藥商執照門檻不高,使中藥房家數迅速成長,已達中藥商團體近日新聞稿所稱的1萬5千多家,讓許多未具備正統藥學背景的人輕易獲取中藥商執照,導致業界良莠不齊且相互競爭排擠。這種執照氾濫的結果,不僅削弱中藥房原本應有的專業形象,也使得民眾逐漸對傳統中藥房失去信賴感。 其次,健保制度也是中藥房沒落的關鍵因素之一。大量增加的中醫診所幾乎直接搶走中藥房的生意。根據統計,臺灣的中醫診所已超過4,000家,民眾只需花費較少的掛號費,即可一次完成診療與領藥,且中醫診所通常直接備有科學中藥,讓病人免去煎藥的繁複程序,相比之下,消費者當然選擇成本較低、流程簡單的中醫診所,也正中現代人「快、方便」的需求,這無疑讓中藥房在市場競爭中節節敗退。 再者,民眾使用中藥的習慣也在改變。 現代人重視即效性與便利性,市售營養保健品琳瑯滿目方便取得,相對於中藥煎煮麻煩、味道苦澀,而導致中藥接受度自然降低。這樣的趨勢,也直接打擊以販售中藥材為主的中藥房,讓中藥材使用頻率更是大幅下降。 最後,人才斷層問題。 相信大多數中藥房都知道,考上藥學系就能回家做中藥,然而國家給了中藥商這麼多年的時間,又有多少中藥房願意培養子弟來唸藥學系,再加上年輕一代希望追求一份更穩定收入,所以導致即使108年政府違法再次開放中藥商承繼,在不同會議中,中藥商團體多次坦言表示願意申請承繼中藥房的子弟已由8千下降至4千多家,至今仍有1千多家尚未完成換照,可見中藥商亦對自己產業不具信心,卻將產業的沒落罪責於藥師。 綜觀上述,中藥房的沒落是自然萎縮的現象,現今卻藉此巧立名目新增一類非經考試通過的人員,其心可議,看似幫助中藥商續命,實則崩壞國家長久以來的藥政制度。請衛生福利部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