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學堂 動物類生藥:麝香(一) ◎文/林大楨 麝香(Moschus)(日:ジャコウ,英:musk)收載在《神農本草經》的上品,《神農本草經》說:「麝香,味辛、溫。主辟惡氣,殺鬼精物,溫虐,蠱毒,癇痓,去三蟲。久服除邪,不夢寤厭寐。」《名醫別錄》亦收為上品,說:「麝香,無毒。主治諸兇邪鬼氣,中惡,心腹暴痛脹急,痞滿,風毒,婦人產難,墮胎,去面䵴,目中膚翳。久服通神仙。」《新修本草》和《千金翼方》總結前者說:「麝香,味辛、溫、無毒。主辟惡氣,殺鬼精物,溫虐,蠱毒,癇痓,去三蟲。療諸兇邪鬼氣,中惡,心腹暴痛脹急,痞滿,風毒,婦人產難,墮胎,去面䵴,目中膚翳。久服除邪,不夢寤魘寐,通神仙。生中臺川谷,及益州、雍州山谷,春分取之。生者益良。」 《新修本草》說:「麝形似麞,恆食柏葉,又噉蛇,五月得香往往有蛇皮、骨,故麝香療蛇毒。今以蛇蛻皮裹麝香彌香,則是相使也。其香正在麝陰莖前皮內,別有膜裹之。今出隨郡(湖北省隨縣)、義陽(河南省桐柏縣附近)、晉熙(四川省緜竹縣)諸蠻中者亞之。其形貌直如栗㫙人。又云是卵,不然也。香多被破雜蠻,猶差於益州(四川省成都縣)。出益州者,形扁,仍以皮膜裹之。一子真者,分糅作三、四子,刮取血膜,雜以餘物。大都亦有精麤,破者有一片,毛共在裹中者為勝,彼人以為誌。」由以上的敘述,可以知道在當時(唐代)已經有用混入雜物作偽造生藥材的情形。何況蘇頌也說:「麝香的真品極難得到,蠻人採得,次一子之香,刮取皮膜,內放餘物雜之,用四隻腳的膝皮包裹,做成五個(子)。土人將這些購買後,又再將一個分揉成二、三個,由此可知其有很多偽品。」1 麝香其基原是鹿科(Cervidae)動物麝香鹿(Moschus moschiferus L.)及其他同屬動物雄體之麝香囊(musk pod)中的腺分泌物,其性狀是潮濕之褐色粉末混有黑色粒狀物(當門子),具有特異之芳香與味。2在中國則規定使用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 Flerov、馬麝Moschus sifanicus Przewalski 或原麝Moschus moschiferus Linnaeus成熟雄體香囊中的乾燥分泌物。野麝多在冬季至次春獵取,獵獲後,割取香囊,陰乾,習稱「毛殼麝香」;剖開香囊,除去囊殼,習稱「麝香仁」。家麝直接從其香囊中取出麝香仁,陰乾或用乾燥器密閉乾燥。3 參考資料: 1.《原色和漢藥圖鑑(下)》:難波恒雄著。日本大阪保育社株式會社發行。下冊,第272-275頁。 2.《新訂生藥學》:野呂征男、荻原幸夫、木村孟淳編集,林大楨編譯。日本東京南江堂株式會社授權,台北文光圖書有限公司代理翻譯版權出版發行。第270-272頁。 3.《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20年版)》:國家藥典委員會編。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發行。第402頁。 (待續) (本文作者為日本私立第一藥科大學藥學士、日本國立九州大學藥學博士。藥師、教授、研究所所長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