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28

112 / 9. 11~ 9. 17

藥聞

坐堂醫

 

↑坐堂醫源於醫聖張仲景,並寫出創造性的醫學巨著《傷寒雜病論》。

 

坐堂醫


◎文╱台中記者劉宇琦


古時候坐堂一詞是指官員值班辦公的意思,「堂」就是公署、公堂,指的是官員辦公的地方,所以古裝劇中常見小吏吆喝「縣老爺升堂囉」!


坐堂醫肇源於醫聖張仲景,張仲景(150年-219年),名機,字仲景,以字行,是東漢時代南陽人,東漢末年連年流行瘟疫,據史書記載,桓帝時發生三次大瘟疫,靈帝時五次,獻帝時更形嚴重。《漢書》:「獻帝建安二十二年,大疫。」更是十室九空。張仲景在《傷寒雜(卒)病論》序說:「余宗族素多,向餘二百。建安紀年以來,猶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傷寒十居其七。」他的家族中十年不到死了一百多人,其中七成因傳染病而死,疫情之慘烈可見一斑!在這種時代背景下,張仲景遂「感往昔之淪喪,傷橫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訓,博採眾方,撰用《素問》、《九卷》、《八十一難》、《陰陽大論》、《胎臚藥錄》,並平脈辨證,為《傷寒卒病論》,合十六卷。」
《傷寒卒病論》(後被分為《傷寒論》與《金匱要略》二書)是中國最早融合理論與臨床的診療專書,所記載的方劑被尊為「經方」,並創造六經辨證原則,奠定了理、法、方、藥的理論基礎,至今仍是中醫教學基礎課程之一,後世影響所及更遠至日、韓。因此張仲景被奉為「醫聖」。


漢獻帝建安中期,張仲景任長沙太守,時逢疫病流行,身為地方父母官,他不忍百姓受病痛之苦,於是在公務之餘為民治病,在公堂之上為民眾施醫診療,自稱「坐堂醫生」。這就是最早「坐堂醫」的由來。


此後中藥店多以「堂」字命名,如同仁堂、胡慶餘堂等。後來並漸漸演變成藥店聘用醫師駐店診療的「坐堂醫」形式。這種「前廳看病,後堂抓藥」的方式,對於民眾而言相當方便省事。但發展到後面,卻漸漸演變成「以藥養醫」、甚至是藥販坐堂推銷藥品的情事。大陸當局曾於二○一○年曾制訂「中醫坐堂醫診所管理辦法」對「坐堂醫」形式進行規範。


其實,不管是「以藥養醫」或「以醫養藥」,雖然對於民眾有著方便的好處,但最終往往不免發生弊端,由此觀之,醫藥完全分業仍是最能保障民眾權益的醫藥制度。


參考資料


1.讀歷史知世界https://read01.com/nL4xAzy.html
2.維基百科https://zh.m.wikipedia.org/zh-tw/%E5%BC%B 5%E4%BB%B2%E6%99%AF
3.醫學百科http://cht.a-hospital.com/w/%E4%BC%A4%E5%AF%92%E6%9D%82%E7%97%85%E8%AE%BA
4.丁華永.《醫聖張仲景與傷寒雜病論》•育達科技大學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