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藥品供應端 淺談國內缺藥因素 ◎文╱藥師羅旭峯 當今缺藥原因受國際因素:新冠疫情、烏俄戰爭、原物料短缺;及國內因素:通貨膨脹、物價飆漲、藥價過低停產、民眾恐慌性囤貨等所因素構成的。 就國內供應面而言,在全球化分工型態下,近八成的原料藥是受控在印度與中國大陸,而疫情與烏俄戰爭使國際物料供應延宕及原料供應的短缺,造成供藥時程的拖延,連帶多項藥品短缺的情況爆增,無奈從產業觀點來看整體國內藥業供應鏈是脆弱的,可危及國安問題是不得不慎思! 回顧三十年來國內製藥廠商配合國家政策提升製藥水準,經歷了從GMP到CGMP又到PIC/S GMP再到PIC/S GDP運銷規範,每個階段無不投入大量的人力、設備及研發經費及成本。 健保制度處在政治與選舉考量中,政府也不願面對民國83年所制定健保法第51條第4款「指示藥品不屬健保給付範圍」之規定的落實,為了減少藥價大黑洞,卻逐年上演大刀砍藥價的戲碼,創下「物價年年漲,而藥價年年降」的台灣經濟奇蹟,首當其衝的就是國內本土藥商,而在這長期的藥價壓迫之下,也促使多項藥品紛紛黯然退出市場。 建議政府應以「戰略物資」的保障概念來制定法規或政策,擴增慎選出必備的「核心藥物」,並由國家整合製造統一採購發配;更須戮力扶植國內藥廠,將物價、油電、人工、原物料等成本納入參考因素,檢視過低藥價給付的品項調整並訂定出妥適「地板價」,讓自由市場回歸合理的利潤空間,以解決當今真正缺藥與國安的問題。 (本文作者為全聯會產業行銷 委員會主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