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學堂 詩經茹藘染紅裙、婦科良藥始內經 中藥茜草(二) ◎文╱藥師何永奕 採收與炮製 1. 茜草於春、秋二季採挖,除去泥沙,曬乾生用。 2. 茜草的古法炮製,尚有炒製、製炭、酒製、童便製等。《得配本草》載錄有酒炒行血,童便炒止血之功效。現代炮製方式主要沿用茜草生用和茜草炭二種,少數酒製。就茜草炮製前後的療效比較,生用具活血化瘀,清熱涼血、止血之功效。炒炭後能使其寒性減弱,性變收澀,更增強止血作用。藥理實驗證明,茜草炭的止血作用優於生品。3、4、5、6 品質鑑別與台灣市場品 1. 以條粗長,表面紅棕色,內深紅色,無泥土,分枝少,無莖苗及細鬚根少,斷面粉紅色,心淡黃色,放入開水中,水立即發紅者佳,但過粗老者,或白茜均不合格。 2. 主產於河南、陝中、安徽、江蘇,以粗細分等,(1)一等(茜草王):根長15~20cm,粗約7mm以上。(2)二等(統茜草):根細,多細鬚根。6 性味與歸經 1. 在性味方面,歷代本草記載,大都為性寒,味苦。如《本經》:味苦,寒。《別錄》:鹹,平,無毒。 2. 在歸經方面,則入心、肝經。如《本草綱目》:入手、足厥陰血分。《本草經疏》:入足厥陰,手、足少陰。《本草新編》:入脾、胃二經。 (待續) 參考資料 3. 行政院衛生福利部。臺灣中藥典三版。衛生福利部臺灣中藥典編修委員會。2018:p277-278。 4. 國家藥典委員會。中國藥典(一部)。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20:p245-246。 5.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國家中華本草編委會。中華本草。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6):p470~475。 6. 張賢哲 蔡貴花。中藥炮製學。中國醫藥學院出版組;1974:p169-170。 (本文作者為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藥劑部中藥科藥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