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裏的中藥 ◎文╱台中記者劉宇琦 人有生存的慾望,就會有醫藥的需求。原始人類居住在自然環境中,一概應用物品皆從周遭而來,原始醫藥也勢必取材於自然界的草木蟲石,或者通過試驗摸索,或者根本就轉化自日常生活飲食之中,也就是中醫「醫食同源」的現象,這些都遠在文字之前,一有文字之後,這些草木蟲石不免會被落實在文字之中。因此,早在易經之中已可見到許多植物,雖然不是在描述醫藥性能,但這些可供藥用的植物卻已經在文字作品中扎下深根。 傳說在文字發明以前,先民最早是以結繩記事,又有伏羲氏:「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周易.繫辭下》。伏羲氏以二爻象徵陰陽,再演繹出四象而成八卦,八卦分別以「乾、坤、坎、離、震、巽、艮、兌」來象徵「天、地、水、火、雷、風、山、澤」八個自然事物。後世才有文字的發明。 《易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經書,相傳伏羲畫八卦之後,周文王在被商紂王幽禁的期間,於八卦的基礎上演算出六十四卦,並作卦辭;周公又為三百八十四爻繫爻辭;孔子則作十翼以為詮釋,遂產生了《易經》。一般認為《易經》最初是卜筮用書,但後來它的影響卻遍及哲學、宗教、中醫、軍事、文學、天文、算術、音樂、藝術等各領域。 《易經》第十一卦泰卦初九與第十二卦否卦初六都有「拔茅茹以其彙」的爻辭。第二十八卦大過卦初六爻辭:「藉用白茅,无咎」。其他還有否卦的桑、姤卦的杞、困卦的蒺藜和葛藟等植物可見於其中。 據查爻辭中的葛藟是葡萄科葡萄屬的植物,以汁液、果實、葉、根、根皮入藥。有補五臟、續筋骨、長肌肉、治骨節酸痛、跌打損傷、咳嗽、吐血、積食等效用。 (參考資訊:藥用植物圖像資料庫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 蒺藜子始載於《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記載為「蒺藜子,味苦,溫。主惡血,破癥結積聚;喉痹;乳難。久服長肌肉;明目;輕身。」(參考資訊:維基百科)杞、茅等更是常見的中藥。從《易經》中的這些文字,我們可以去體會先民的生活,甚至想像他們對於自然資源的應用方式。 ↑圖片來源 https://reurl.cc/M0vWDW